功遂名成泛五湖,知几千古擅良图。
向教勾践堪同乐,不识先生肯退无。

范蠡归湖图的注释和翻译

深入探索元代诗人李溥光之作

  1. 诗句原文
    功遂名成泛五湖,知几千古擅良图。
    向教勾践堪同乐,不识先生肯退无。
  2. 诗意解读
  • 功遂名成泛五湖:表达了功成名就后选择隐居生活的理想状态,反映了古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知几千古擅良图:意味着历代都有杰出的人物能妥善处理问题,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
  • 向教勾践堪同乐:指出勾践(即越王勾践)曾与范蠡一起享乐,体现了历史上君臣间的和谐关系。
  • 不识先生肯退无:表达诗人对于历史人物是否能够顺应时代潮流而隐退的疑问,反映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1. 词语注解
  • 功遂名成:指事业取得成功,名声也随之而来。
  • 泛五湖:泛指游览或隐居于湖泊之中,五湖通常指的是太湖、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和巢湖。
  • 知几:古代用语,意为“知道事情的真相”。
  • 擅良图:擅长制定良好的计划或策略。
  1. 作品背景
  • 元代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常常面临着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抉择。
  • 李溥光通过《范蠡归湖图》寄托了他对于历史人物选择的反思,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1. 文化意蕴
  • 范蠡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位贤人,以其智慧和远见著称,成为了后世追求隐逸生活的典范。
  • 这首诗通过对范蠡生平的描述,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对名利看淡的智慧。
  1. 艺术手法
  • 李溥光在创作中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通过对勾践和范蠡的不同命运进行描述,表达了对不同历史选择的评价。
  1. 现代应用
  • 在现代社会,范蠡归湖图所蕴含的隐逸哲学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要有选择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则。同时,它也提醒人们在实现目标后要懂得适时退隐,以保持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