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饵不须针,聊将玉线沈。
须弥犹未大,渤海岂为深。
悟后牛穿鼻,迷时马有襟。
弋人何所慕,幽鸟在嵩林。
用万松老人韵作十诗寄郑景贤
鳌饵不须针,聊将玉线沈。
须弥犹未大,渤海岂为深。
释义:鳌(yáo)饵不需要针来固定,只需用玉线就能沉入海底。因为须弥山(神话中的神山)还不算庞大,而渤海的海水也不够深。
悟后牛穿鼻,迷时马有襟。
释义:领悟了佛法之后,就像牛鼻子被穿线穿过那样;迷惑的时候,就像马背上有衣服一样。
弋人何所慕,幽鸟在嵩林。
释义:打鱼的人追求什么?他们羡慕的是那些栖息在嵩山林间的幽静鸟类。
赏析:这首七绝是诗人写给郑景贤的一组诗,每首诗都是以万松老人的韵脚来创作的。第一首诗中,“鳌饵不须针”表达了对于修行的态度——不必刻意寻找方法或工具,而是通过内心的领悟和实践,达到修行的最终目的。“须弥犹未大,渤海岂为深。”则进一步表达了对于修行境界的理解——即使达到了高深的境界,也不觉得满足,因为真正的修行是对无限宇宙的认知和领悟。第二首诗则转向了佛教禅宗的意境,描述了修行者在不同阶段的状态和体验。“悟后牛穿鼻,迷时马有襟。”描绘了一种修行者在觉悟与迷茫之间徘徊的状态,就如同牛鼻子被穿线穿过那样,马背上有衣服一样,既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自由。第三首诗则是对自然和动物的观察。“弋人何所慕,幽鸟在嵩林。”描述了打鱼的人追求什么?他们羡慕的是那些栖息在嵩山林间的幽静鸟类。这里的“嵩林”指的是嵩山的树林,象征着自然的宁静和和谐。整体来看,这组诗通过对自然、修行和动物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生活、修行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这些诗句也体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自然之美的高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