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小暇出西城,京国馀秋晚更明。
鸥度折矶心已熟,马逢危石眼偏生。
疾风稍定楼台色,微照犹含鼓角声。
会合何因得惆怅,潜夫祇愧未潜名。
注释:
奉同陈应奉访友人不遇 奉:敬奉。陈应奉:人名。
翰林小暇出西城,京国馀秋晚更明。 翰林:指官名。
小暇:闲暇。
出:外出。
西城:京城的西边,这里借指皇宫或朝廷。
京国:指京城。
馀秋:残余的秋天。
晚更明:傍晚时天色更明亮些。
鸥度折矶心已熟,马逢危石眼偏生。 折矶:断崖。
危石:险峻的石头。
马逢:遇到。
潜夫:指诗人自己。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陈应奉来访时所作。诗中通过写景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
奉同陈应奉访友人不遇
奉:敬奉。应奉:官名,指陈应奉。
翰林:官名。学士院的学士,掌管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文书,也负责起草皇帝的文告、命令和发布皇帝的命令。
小暇:闲暇。
出西城:离开京城的西边。西城:京城的西边。
京国:指京城。
馀秋:残秋(九月至十月)。余秋:残余的秋天。
晚更明:傍晚时分天更明亮了。
鸥度折矶心已熟:鸥鸟飞过断崖,心里已经习惯了。
马逢:遇到。
潜夫:诗人自喻。
译文:
我敬仰陈应奉这个官名,来到京城西边的宫门。
京城的秋天还没有结束,傍晚的时候天空更加明亮。
海鸥飞过断崖,我已经熟悉了这个地方。
骏马遇见险峻的石头,眼睛总是感到不安。
狂风稍稍平息之后,楼台的色彩依然鲜明;
微微的晨光还保留着鼓角声。
我们相聚的机会太少,只能独自感慨惆怅。
我自愧不如潜夫,因为他还未隐居山林。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送别诗的七绝。首句“奉同陈应奉访友人不遇”交待了送别的对象及原因。第二句点题:“翰林小暇出西城”,交代了送别者的身份及送别的原因。第三句“京国馀秋晚更明”点出了京城秋季的景象及送别时间。第四句写海鸥,第五句写骏马,第六句写狂风,表现了风急云低的情景,并暗寓了诗人内心的紧张情绪。最后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独自感慨惆怅的心情。全诗以送别为题,却并不着力渲染离愁别绪,而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将友情比作海鸥与骏马,将个人遭遇比拟成狂风,抒发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惆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