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风遥引紫云车,楼阁春深阿母家。
更五十周重甲子,后三千岁一桃华。
彩衣故绾封留印,白璧新随使蜀查。
见说麻姑旧行处,至今源上有丹砂。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意和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即要求考生逐句解读诗歌的内容,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根据具体的诗句内容,结合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主题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分析,最后写出自己对诗歌的整体感悟即可。

首先来看第一联:“山风遥引紫云车,楼阁春深阿母家。”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山风吹动远去的紫色云雾中,仿佛有一辆紫云车在缓缓前行;春天的楼阁之中,似乎有母亲居住的地方。这里的“阿母”指的是王母娘娘,因为《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曾到王母宫中朝拜,并赠金帛之礼。因此,这里的“阿母家”可以理解为王母娘娘住的地方。

接着是第二联:“更五十周重甲子,后三千岁一桃华。彩衣故绾封留印,白璧新随使蜀查。”这两句诗通过时间与空间的转换,描绘了一幅历史长河的画面。“更五十周重甲子”中的“重甲子”指六十年一轮的甲子纪年法。而“后三千岁一桃华”中的“三千岁”则是指传说中的蟠桃三千年开花一次。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第三联:“彩衣故绾封留印,白璧新随使蜀查。”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彩衣”指的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的装扮,而“绾封留印”则是指古代女子出嫁时,丈夫会用丝线将新娘的发髻绾起,并将印章系在发髻上以示夫妻关系。而“白璧”则是指古代官员出行时所佩戴的玉器,象征着地位和权力。这里的“使蜀查”则是指古代官员奉命出使蜀地进行调查或治理。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都与诗歌的主题密切相关,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最后来看第四联:“见说麻姑旧行处,至今源上有丹砂。”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麻姑”则是古代传说中居住在蓬莱山上的仙女之一,她曾经在此处留下了足迹。而“见说麻姑旧行处”中的“见说”则表示诗人听说麻姑曾经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因此他对此感到十分惊讶。而“至今源上有丹砂”中的“源上”则是指河流源头之处,而“丹砂”则是一种珍贵的矿物,古人认为它能够炼制丹药。这里的“丹砂”象征着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也暗示着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答案】

译文:

遥远的山风吹动紫色云雾中的马车,春天的楼阁里似乎有个母亲的家,五十载过去了,又是一轮

甲子轮回;三千年后,桃华盛开。昔日的彩衣被重新束起并盖上官印,今日的白玉佩被带上并跟随使者出

访蜀地。据说麻姑以前曾经在此地行走过,至今河水源头还有丹砂。

赏析:

全诗以写景为主,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开篇即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山风吹动远去的紫色

云雾中,仿佛有一辆紫云车在缓缓前行;春天的楼阁之中,似乎有母亲居住的地方。这里的“阿母”指的是王

母娘娘,因为《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曾到王母宫中朝拜,并赠金帛之礼。因此,这里的“阿母家”可以理解为王母

娘娘住的地方。接下来,诗人又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历史长河中的沧桑巨变和英雄豪杰们的英勇事迹。

从“更五十周重甲子,后三千岁一桃华”可以看出,诗人运用了时间与空间的转换手法,展现了历史长河中的沧桑巨

变。而“彩衣故绾封留印,白璧新随使蜀查”则进一步描绘了历史人物的形象。这里的“彩衣”指的是古代女子出嫁

时的装扮,而“绾封留印”则是指古代女子出嫁时,丈夫会用丝线将新娘的发髻绾起,并将印章系在发髻上以示夫妻关

系。而“白璧”则是指古代官员出行时所佩戴的玉器,象征着地位和权力。这里的“使蜀查”则是指古代官员奉命出使蜀地

进行调查或治理。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都与诗歌的主题密切相关,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在第五句“见说麻姑旧行处,至今源上有丹砂”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麻姑形象来进行借代

。这里的“麻姑”则是古代传说中居住在蓬莱山上的仙女之一,她曾经在此处留下了足迹。而“见说麻姑旧行处”中的

“见说”则表示诗人听说麻姑曾经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因此他对此感到十分惊讶。而“至今源上有丹砂”中的“至今”则

表示时间的延续,意味着这种美丽景象一直持续到现在。这里的“源上”则是指河流源头之处,而“丹砂”则是一种珍贵的矿

物,古人认为它能够炼制丹药。这里的“丹砂”象征着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也暗示着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形象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文化传统的深深热爱以及对时

间的感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