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行欲假履,云坐不须冠。
树密一天小,楼高六月寒。
袈裟憎客至,魍魉喜人看。
惟有松无意,风来即奏弹。

【注释】

溪行欲假履:在溪边散步,需要一双木屐来防滑。云坐不须冠:云彩中坐着,不用戴帽子(即不需戴帽子)。树密一天小:树木密集时,好像整个天地都显得狭窄了。

楼高六月寒:高楼耸立,仿佛连六月的炎热都感觉不到了。袈裟憎客至,魍魉喜人看:袈裟(袈裟是僧人穿的衣服)讨厌客人的到来,而“魍魉”(鬼怪、妖精的意思)却喜欢人们观看。只有松无意,风来即奏弹:只有松树无心于世俗,当风吹来的时候,它才会发出悠扬的响声(比喻松涛声)。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游览山寺,看到寺院中的一幕景象。

诗的开头两句:“溪行欲假履,云坐不须冠。”意思是说,在溪边散步,需要一双木屐来防滑,云彩中坐着,不用戴帽子。这两句看似写景,实际是诗人游历山林时的所见所感。他看到自己行走在溪边的路上,必须穿上木屐以防脚滑;而坐在云端上,似乎也无需再戴上帽子遮阳避雨。

诗人写到:“树密一天小,楼高六月寒。”这两句的意思是,在茂密的树林里走着,好像整个大地都在缩小了一样,而在高楼之上,仿佛连六月天的炎热都感受不到了。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接下来两句:“袈裟憎客至,魍魉喜人看。”说的是寺庙里的僧人不喜欢游客的到来,而妖怪则喜欢游客的围观。这里的“憎”和“喜”都是反义词,表达了诗人对于寺庙与僧人的不满之情。

最后两句:“惟有松无意,风来即奏弹。”说的是只有松树对世事漠然无感,而当风吹来时,它就发出阵阵悠扬的声音。这里的“奏”字用得极妙,它不仅形象地描绘出了风吹松涛的声音,还暗含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游览山林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他对世俗世界的不满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