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冶二女祠,抚州之金溪。
其家姓葛氏,无字年未笄。
羞颜不出户,宛娈守礼仪。
在唐宝历岁,其父为胥吏。
官家起银场,日夜遭棰楚。
勤红问父苦,玉颊啼朱雨。
父命斯易活,誓以死相许。
禽兽尚知义,报父宁死心。
投身入银冶,遂化成白金。
郡县惊且叹,奏名上朝端。
下诏罢炉冶,鸡犬皆平安。
已经五百岁,历历人犹传。
荒祠俯流水,像设还俨然。
世间尽儿女,此事谁能前?
缇萦费娥去,未有堪比伦。
可比惟英皇,双魂抱烦冤。
至今湘江竹,出土含泪痕。

《二银女祠》译文:

《二银女祠》是一篇描写古代两个女子在银矿中工作的故事,通过她们的辛勤和坚持,最终化成白金的情节,展现了勤劳与智慧的力量。

诗句赏析如下:

  1. 原文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两个女子在金溪地区的银矿中工作的场景。葛氏一家姓葛,家中无字,少女未出嫁,但生活简朴守礼。诗中提到她的父辈曾为官吏,但因为官家的银场而遭受鞭打,女儿勤红则问其苦衷,她用玉颊啼朱雨来表达自己的痛苦。父亲为了女儿的安全决定让她去银矿工作,并承诺如果安全的话,就会以死相许。尽管面临危险,勤红还是选择了投身于银矿之中,最终她化成了白金。

  2. 诗句解析:诗中的“勤红问父苦”表达了勤红对父亲的关心与同情;“父命斯易活”显示了父亲为了女儿的安全所做出的决定;“誓以死相许”则体现了勤红对父亲坚定的支持和牺牲的决心。

  3. 情感表达:整首诗的情感深沉而真挚,通过描述两个女子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和牺牲的情景,展示了人性中的美好和坚韧。

  4.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对细节的精心刻画,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 历史背景:《二银女祠》的故事发生在唐代宝历年间,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为诗歌的情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6. 文化象征:银作为一种珍贵的金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财富和地位。诗中两位女子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命运。

  7. 社会意义:通过描述两位女子在困境中的坚守和牺牲,诗歌不仅传达了一种对于生命尊严和家庭责任的肯定,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问题。

《二银女祠》不仅是一首描绘女性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诗歌,也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赏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