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突兀燕山碧,黄金泥多土犹湿。
晓日曈昽赤羽旗,燕王北面亲前席。
费尽黄金台始成,一朝拜隗人尽惊。
谁知平地几层土,中有全齐七十城。
礼贤复雠燕始霸,遂与诸侯雄并驾。
七百年来不用兵,一战轰然骇天下。
二城未了昭王殂,火牛突出骑劫诛。
台上黄金少颜色,惠王空读乐毅书。
古来燕赵多奇士,用舍中间定兴废。
还闻赵括代廉颇,败国亡家等儿戏。
燕子城南知几年,台平树老漫荒烟。
莫言骐骥能千里,祇重黄金不重贤。
【注释】
贤台:指燕昭王为招揽贤才而建造的黄金台。
突兀(wù):高峻挺拔的样子。
燕山碧:燕山是燕国的屏障,山色常青。
泥(ní):泥土。犹湿:仍潮湿。
晓日曈昽(tóng):清晨的阳光明媚灿烂。赤羽旗:红色的旗帜。
燕王北面亲前席:燕王面向北面,亲自坐在前席上。
费尽黄金台始成:耗费尽了黄金台才建好。
隗(kuǐ)人:指齐桓公。
平地几层土,中有全齐七十城:地面上只有一层土,但是地下却有齐国的七十座城池。
礼贤复雠(zhòu)燕始霸:用礼贤之策报仇雪恨,于是燕国开始强大起来。
雄并驾:并驾于其他诸侯之上,成为霸主。
七百年来不用兵,一战轰然骇天下:战国时期,燕国曾一度称霸,但后来因连年打仗消耗了大量国力而衰败,直到公元前314年,燕将乐毅联合赵、魏、韩、楚四国进攻齐国,在攻下齐国七十座城池后,燕军班师,从此一蹶不振。
二城未了昭王殂(cú):两个小城的战事还没有结束,昭王就死了。昭王死于公元前296年,即“二城未了”的前一年,所以这里的“二城未了”就是指昭王死。
火牛突出骑劫诛(zū):燕军利用火牛计攻破了齐军的防线,杀死齐将骑劫。
台上黄金少颜色:燕台上的黄金已经失去了光泽。
惠王空读乐毅书:指燕惠王只读乐毅的奏章,而不知实际战况。
古来燕赵多奇士:古代燕国和赵国都出了不少杰出的人才。
用舍中间定兴废:用人得当与否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
还闻赵括代廉颇:听说赵国的赵括接替了廉颇的位置,但结果却失败得更惨。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因为只会纸上谈兵,结果被秦军所困,导致赵国四十万军队全军覆没。
莫言骐骥能千里,祇重黄金不重贤:“莫言”意思是不要说,不要以为,“祇重”意思是只看重、重视……“千里”比喻才能或功绩,“贤”指贤能之士、贤明君主。意思是说,别以为千里马只能跑千里路,贤明的君主更注重的是那些贤能的人。
【赏析】
本诗通过燕昭王筑黄金台招纳贤士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首二句写筑台之劳役和燕山的秀美。“突兀”写出高台矗立之形,突出其高大雄伟。“燕山碧”点出燕国之地,渲染了环境的优美和壮阔。“黄金泥”、“犹湿”,写出筑台之艰辛和劳役之繁重。
三、四句写黄金台建成之喜悦。“晓日”“赤羽”描绘了朝阳升起时的景象,暗示着光明与希望。“燕王北面”则表现出燕王的恭谨态度。“亲前席”,既写出了燕王对贤才的重视,也表现了他急切的心理。“金台始成”一句表明了燕王筑台的初衷是为了招纳贤士。
五、六句写齐王的惊恐和燕国的强盛。“一拜”、“惊”,写出齐人的震惊,“平地几层土”,“城中七十城”,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
七至十二句写燕国强盛后与诸侯争霸的过程。这里用了“礼贤”和“复雠”两个典故,表明燕王以礼待士,报仇雪耻;“雄并驾”则表明燕国的强大。
十四、十五两句用典写战争的残酷。“七百年来不用兵”,说明燕国虽然强大,但并不轻易使用武力。“一战轰然震天下”表明这场战争的规模之大和影响之广。
十八句写燕昭王的悲剧。“二城未了昭王殂”,指的是昭王死于这场战争之前不久,而“火牛突出骑劫诛”又表明了这场战争的结果——燕国大败而亡。最后两句则是对整个历史的反思。“黄金”和“贤人”都是财富的象征,但真正的财富在于人才,因此燕昭王不惜花费巨额金钱去招揽贤士;而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靠武力,更需要的是人才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