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太平顶,磨崖与天齐。左列则天颂,右刻张说辞。
文采与书法,不离近代规。汉封宛在周观东,秦坛夐出绝顶西。
坛前圆平值中峰,突兀上有始皇碑。年深雨渍百裂馀,析作两峰蹲半规。
面阳数字仍可辨,隙缝重衔苔藓皮。中间隐约见制可,完好可辨惟臣斯。
拳如钗股直如筋,屈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
当时风雨有馀怒,岂容夸石独在兹。只应神明爱九物,不肯轰击常护持。
昔年韩文公,曾赋峋嵝诗。字青石赤皆传闻,漫为咨嗟涕连洏。
何如亲登泰山日观峰,光怪特见绛气缠金虹。摩挲细读秦相碑,天门高咏来清风。
乃知山灵不相负,夜宿天边不忍去,醉倚云窗重回顾。
译文:
太平顶,泰山之巅,摩崖与天空齐平。左列则天颂碑文,右刻张说辞文章。
文字之美与书法之妙,都遵循近代的规矩。汉封宛在周观东,秦坛夐出绝顶西。
坛前圆平值中峰,突兀上有始皇碑。年深雨渍百裂馀,析作两峰蹲半规。
面阳数字仍可辨,隙缝重衔苔藓皮。中间隐约见制可,完好可辨惟臣斯。
如同钗股直如筋,屈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
当时风雨有馀怒,岂容夸石独在兹。只应神明爱九物,不肯轰击常护持。
昔年韩文公,曾赋峋嵝诗。字青石赤皆传闻,漫为咨嗟涕连洏。
何如亲登泰山日观峰,光怪特见绛气缠金虹。摩挲细读秦相碑,天门高咏来清风。
乃知山灵不相负,夜宿天边不忍去,醉倚云窗重回顾。
注释:
- “太平顶,泰山之巅”: 泰山的顶部被称为太平顶。
- “左列则天颂碑文,右刻张说辞文章。”: 指泰山两侧分别有《则天颂碑》和《张说碑》。
- “文采与书法,不离近代规”: 指泰山上的摩崖石刻在书法和文字艺术上继承了古代规范。
- “汉封宛在周观东,秦坛夐出绝顶西”: 描述了泰山上的汉代封禅石、唐朝的祭坛等历史遗迹。
- “坛前圆平值中峰,突兀上有始皇碑”: 指出泰山顶上的始皇石刻位置独特。
- “年深雨渍百裂馀,析作两峰蹲半规”: 表达了泰山石刻因长时间风雨侵蚀而出现裂痕,但依然壮观的景象。
- “面阳数字仍可辨,隙缝重衔苔藓皮。”: 尽管表面被苔藓覆盖,但仍然可以辨认出数字。
- “中间隐约见制可,完好可辨惟臣斯”: 描述石刻上的文字虽然模糊,但仍能辨识。
- “拳如钗股直如筋,屈铁碾玉秀且奇”: 形容泰山石刻的线条刚劲有力,美得如同艺术品一般。
- “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 指泰山石刻历经千年依然挺拔有力,其他作品相比之下显得笨拙。
- “当时风雨有馀怒,岂容夸石独在兹”: 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石刻风雨不动的赞叹。
- “只应神明爱九物,不肯轰击常护持”: 认为泰山的石刻是神明所爱,不会因为风雨而受到破坏。
- “昔年韩文公,曾赋峋嵝诗。”: 提及了唐代文学家韩愈曾经赋诗赞美泰山。
- “何如亲登泰山日观峰,光怪特见绛气缠金虹。”: 比较了亲自登上日观峰与阅读泰山碑文的不同体验。
- “乃知山灵不相负,夜宿天边不忍去,醉倚云窗重回顾。”: 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深厚感情,不愿离去,最后沉醉于美景中不愿醒来。
赏析:
此诗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观以及泰山石刻的历史价值。诗人通过对泰山的描写,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美和文化内涵。其中对泰山石刻的描述尤为细腻,通过摩崖石刻的风化程度、形状特征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泰山石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泰山石刻的敬畏之情和保护之意。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和心灵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