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雨琴丝缓,沿阶藓碧滋。
泥途方汩没,茅屋且栖迟。
酒向邻家贳,杯从野老持。
便应从此去,海上候安期。
积雨琴丝缓,沿阶藓碧滋。
泥途方汩没,茅屋且栖迟。
酒向邻家贳,杯从野老持。
便应从此去,海上候安期。
赏析
1. 诗中关键词解释与分析
- “积雨”: 指持续的降雨。这里的“琴丝”隐喻为琴声,因为雨声如琴音,缓慢而连绵。
- “沿阶”: 描述雨水沿着台阶流淌的情形。苔藓因其湿润环境而生,颜色更绿。
- “泥途”: 泥泞不堪的道路。
- “茅屋”: 简陋的住房。由于持续降雨,房屋显得破旧而潮湿。
- “贳”与“持”: “贳”指借用,“持”则可能指持有或携带。
2. 诗句逐句解析
- 积雨琴丝缓: 描述了持续的雨声如同缓慢的琴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扬的氛围。
- 沿阶藓碧滋: 雨水沿着台阶流过,使得长满苔藓的石阶变得更加翠绿。
- 泥途方汩没: 道路因积水变得泥泞不堪。
- 茅屋且栖迟: 简陋的房屋因雨水而显得更加陈旧与破败。
- 酒向邻家贳: 诗人在邻居那里赊酒喝。
- 杯从野老持: 老人用其手中的杯子接酒。这里的“野老”可能指的是村中的长者或智者。
3. 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
- 倪瓒生活在元代末年,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不安的时期。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结论
《己酉八月廿三日雨至廿六日乃开霁赋五言呈德常》是一首描绘秋日雨后景象的七言律诗。通过对雨水、泥土、苔藓等自然元素的描写,以及人物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一幅秋雨过后的宁静乡村图景。整首诗以简洁的文字,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简朴美好的向往,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和谐、宁静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