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虚道人结茆屋,千个万个琅玕竹。
碧水冷冷冰雪生,虚中荡荡乾坤宿。
风吹碧云行竹间,时与白云相往还。
道人振策出云外,长笑始知云未闲。
华山高,门不闭,头发鬅鬙吾欲睡。
被渠苦劝出山来,面颊无光眼睛翳。
试问渠,又无语,一碧虚明或归去。
桃花流水几春秋,如此天地吾何愁。
【译文】
碧空的白云,飘荡在山腰。
千个万个竹丛,是碧虚道人的茅草屋。
清凉的水面上,冰雪融化了。
在虚中荡漾着,乾坤宿住在那里。
风吹过竹林,碧云飘动。
时或与白云相往还。
道人走出白云外,长笑一声始知云未闲。
华山高,门不闭,头发鬙鬙我欲睡。
被渠苦劝出山来,面颊无光眼睛翳。
试问渠,又无语,一碧虚明或归去。
桃花流水几春秋,如此天地吾何愁。
赏析:
碧云引是一首写景诗,诗人以“碧云”为题,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山水画面:碧虚道人住在山腰,那里有千竿万竿的竹子,竹丛之间,清泉泠泠,仿佛有冰块在溪水中融化,而那一片片白云就在这虚明的天地间自由地飘荡。此诗写景如画,写情如痴,把读者带入了一幅清新脱俗的山水画境。
首句起得不凡,用笔极灵变。“碧虚”,即碧空。古人谓天为苍苍、茫茫,故称天空为“碧虚”。“道人”二字点破题意。结句说“长笑”,见其胸襟超旷。
次句“琅玕竹”,指翠竹。“琅玕”,一种玉名,这里泛指美石。“竹”,指道人茅舍。“千个万个”,形容竹之多。这两句描写道人住所的环境。三、四句写山间景色,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冷”、“生”二字,把山间之水写得有声有色;“荡荡”二字,把水势写得雄浑壮阔,气势非凡。
“风行竹”三句写道人游山之乐。诗人通过“清风”这一自然界的要素来表达道人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美。这几句诗写得很有特色:它不是平铺直叙地写出道人游山的感受,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道人之游兴的高昂。从“竹”到“云”,再由“云”到“水”,层层深入,自然流泻,没有雕琢的痕迹,也无需雕琢。这四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六句写道人下山后的心情。“苦劝”,是说他劝作者下山。“面颊无光眼睛翳”,意思是说下山之后,面颊消瘦,眼睛失去了光彩。这两句诗写道人下山的原因,是劝作者不要迷恋山林。“一碧虚明”一句,既承上启下,又照应题目,写山色之明丽。“归去”一词,表明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最后两句写桃花、流水、春光等物象,表现了一种淡泊名利、安守清贫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