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多适兴,远上白云层。
遇客每指寺,闻钟不见僧。
摧巑横绝壑,堕石抱寒藤。
几欲栖寒去,临歧又未能。
【注释】寒山:地名,这里泛指山林。适兴:游兴。层:层叠的白云。
遇客每指寺:每当有游客来访时,总要指给游客看西峰寺。闻钟不见僧:听到钟声却见不到僧人。摧巑:高耸入云的山峰。横绝壑:直插深谷。堕石:坠下的石头。抱寒藤:缠在枯藤上。几欲栖寒去:想要在这里栖息下来。栖:停歇。临歧:走到岔路口。又未能:又不能。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寒山寺而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联“寒山多适兴,远上白云层。”描绘了诗人在寒山寺周围游玩的情景。寒山寺位于苏州西郊,因山上多雪而得名。这里的山景秀丽,景色宜人,为诗人提供了良好的游览环境。
颔联“遇客每指寺,闻钟不见僧。”进一步描述了诗人在寒山寺游玩时的情景。当游客们来到寒山寺,诗人总会指着寺庙,告诉他们这是一座古刹。然而,每当听到钟声,却看不到僧人的身影。这可能是因为寺庙中的和尚们已经早早地休息了。
颈联“摧巑横绝壑,堕石抱寒藤。”则描绘了诗人在寒山寺周围所看到的景色。寒山寺周围的山峰高耸入云,直插深谷之中;岩石崩塌、坠落,形成了一道道险峻的山路。这些石头紧紧拥抱着枯藤,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尾联“几欲栖寒去,临歧又未能。”则是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他曾多次想要在这个宁静的地方定居下来,但每次走到岔路口的时候,又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如愿。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诗人更加珍惜眼前的机会,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归宿。
整首诗通过对寒山寺及其周边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隐居生活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变化,即从盛唐到中唐时期,文人士大夫对隐逸之学的追求逐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