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道寥寥不可模,一庵深隐是良图。
门前养竹高遮屋,石上分泉直到厨。
猿抱子来崖果熟,鹤移巢去涧松枯。
禅边大有闲情绪,收拾乾柴向地炉。
【注释】
闲咏:闲吟。法道:佛门的法则。寥寥:空寂。一庵:一座小茅屋。深隐:隐居,不问世事。良图:美好的计策。门前:屋前。竹高遮屋:竹林高大,挡住了房屋的光线。石上分泉:岩石上有泉水流淌出来。直到厨:流到厨房里。猿抱子来崖果熟:猴子抱着幼猴来到崖上摘果实。猿:指灵猿,即猴子。岩:崖。抱子:抱着幼猴。崖果熟:在悬崖上摘取成熟的果实。鹤移巢去涧松枯:白鹤把巢穴移到山涧边的松树上。鹤:白色的鹤。移巢:把巢穴移到别处。涧松枯:山涧边的松树已经枯死了。禅边:佛家的讲坛或说法场。大有:非常。闲情绪:悠闲的情调。收拾:整理。乾柴:干燥的柴火。向地炉:放到地上的火炉上。向:放置。地炉:地上的火炉。
【译文】
法门中的法则,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一座小茅屋,隐居其中是好计策。
屋前竹子高大遮住屋顶,石上的泉水流向厨房。
灵猿抱着幼猴来到峭壁崖上摘果子,白鹤把巢移至山涧边的松树上。
佛家讲坛或说法场中,有非常悠闲的情调,整理干柴放到地上的火炉上。
赏析:
本诗通过写僧居生活的清苦寂寞,表达出诗人对于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联“法道寥寥不可模,一庵深隐是良图。” 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理解的深刻见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法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佛法的道理或方法,”法道寥寥不可模”则表达了佛法的深奥和难以捉摸的特点,”一庵深隐是良图”则是说这座小茅屋就是最好的隐居之地。这两句诗既点明了主题,又描绘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接下来四句分别描绘了诗人在山林之中的生活景象,从”门前养竹高遮屋”开始,描述了门前的竹林,以及竹林遮挡住屋檐的情景;然后”石上分泉直到厨”则描绘了石上的泉水,以及泉水流淌到厨房的情景。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诗人在山林之中的自然景色,也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欣赏。
然后诗人转而描述动物们在这个宁静的环境中的生活状态,”猿抱子来崖果熟”,描述了猴子带着幼猴来到崖上摘果子的情景;”鹤移巢去涧松枯”,描述了白鹤把巢穴移到山涧边的松树上。这两句诗既表现了动物们在这个环境中的生活状态,也表现了它们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特点。
最后两句”禅边大有闲情绪,收拾乾柴向地炉”,则是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慨和思考。这里的”禅边”可以理解为佛家的讲坛或说法场,而”大有闲情绪”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收拾乾柴向地炉”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准备做饭的情景,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远离世俗纷扰的宁静的山林生活场景,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色和动物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内心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的淡泊和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