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生结屋名书巢,岂欲巢居似巢父。
风南枝北两相忘,焉用缪绸开牖户。
我闻在昔巢父时,大道何曾立言语。
只从书契造文字,后来作者多如雨。
生今所藏竟何书,吾欲沧浪濯缨去。
尽令无用束高阁,坐使民风返淳古。

【解析】

本题为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的题目,这类题一般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准确概括出诗歌的主旨,然后结合着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诗人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本诗中,“郑彦昭书巢”是第一句,交代了写作背景;“郑生结屋名书巢”是第二句,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风南枝北两相忘”是第三四句,描写了书巢中的生活;“我闻在昔巢父时”是第五六句,回忆了历史典故;“只从书契造文字”是第七八句,指出了书籍的作用;“生今所藏竟何书”是第八九句,表现了主人公对书籍的看法;“吾欲沧浪濯缨去”是第十句,表明了主人公的志向;“尽令无用束高阁”,是第十一二句,表现了主人公对书籍的处理方式;“坐使民风返淳古”是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据此,可以作答。

【答案】

郑彦昭书巢

郑生结屋名书巢,岂欲巢居似巢父。

风南枝北两相忘,焉用缪绸开牖户。

郑彦昭(公元704-762年),唐末文学家。著有《巢赋》、《寄书巢》诗等作品。

郑生:指郑彦昭。郑彦昭曾隐居于一山间小屋,自称“书巢”。这里借指郑彦昭。

“结屋名书巢”:结庐自隐,以书为伴。

“岂欲巢居似巢父”:难道像古代隐士巢父一样,喜欢隐居吗?比喻隐居。

“风南枝北两相忘”:风吹过南枝北枝,两者都忘却了彼此的存在。

“焉用缪绸开牖户”:何必用丝绸来打开窗子呢?(因为)书已经足够了。

“吾闻在昔巢父时”:我听说在古代的时候。

“大道何曾立言语”:大道理没有立下什么言论。

“只从书契造文字”:只是从书写契刻创造的文字开始的。

“后来作者多如雨”:后来的作者就像下雨一样多。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文字的繁多。

“生今所藏竟何书”:我现在收藏的是哪些书呢?

“吾欲沧浪濯缨去”:我想要到沧浪之水边洗去衣帽上尘土。沧浪之水,指黄河。

“尽令无用束高阁”:将那些无用的书都束起来放在高阁上。

“坐使民风返淳古”:使得百姓的风俗恢复了淳朴。

赏析:

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郑生结屋名书巢,岂欲巢居似巢父。”这是说,郑彦昭结庐自隐于一山间小屋,取名为“书巢”,并不是真的要像古代隐居者一样,过着鸟兽般地生活。

颔联写书巢中的日常生活:“风南枝北两相忘,焉用缪绸开牖户?”这里说的是,当一阵微风从南吹来,从北吹来,吹拂过树枝的时候,树的主人会忘记自己是在树上栖息的,而把树枝当作自己的手来抚摸。所以,哪里还用得着用丝线来开开窗子呢?

颈联写主人公的感慨:“我闻在昔巢父时,大道何曾立言语。”这里说的是一种哲理:“大道无言”。

尾联表达主人公的理想抱负和追求:“只从书契造文字,后来作者多如雨。”他认为只有通过文字的发明创造,才能够记录和传达大道之言。

“郑生”、“郑彦昭”、“郑生结屋名书巢”三处均指同一人,即郑彦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