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标野趣岂虚传,坐看朝岚与夕烟。
支径萦迂斜傍竹,幽池清浅倒涵天。
少年心付沾泥絮,晚景身犹顺水船。
却喜传家惟老砚,麝煤磨尽可曾穿。

【解析】

“堂标”句,点题。“堂标野趣岂虚传”,野趣,自然情趣;堂前有野趣,不是徒然地虚传。这里说诗人的居所,是远离尘世喧哗,接近大自然的幽雅所在。

第二联,写居处环境。“支径萦迂斜傍竹”,“支径”,指小路,蜿蜒曲折。“绕”字写出了小路迂回曲折、盘旋于竹林之中的情景。“幽池清浅倒涵天”,此为工笔细描。幽池,即静池,池水清澈见底。“幽池”,与上句中的“支径”、“斜竹”相互映衬。“倒涵天”,意谓池水之深,好像能容纳住天空一样(暗用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横大江之阔,一苇之所如也,凌万顷之茫然”):“涵天”二字,形象生动,把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写得十分深刻。

第三联,写居处心境。“支径萦迂斜傍竹”,“支径”指小道,纡曲而回。“萦迂”意为曲折回旋。“支径萦迂斜傍竹”一句,既点出了居所环境的特点,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幽池清浅倒涵天”,这一句是写自己的心情和处境,诗人以“幽池”为喻,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顺水行舟的老船。诗人在诗中说自己的处境,实际上是说自己的心境。“晚景身犹顺水船”,意思是说:自己虽然年纪渐长,但心境却像顺水行舟的老船一样,没有改变。

第四联,抒发感慨。“少年心付沾泥絮”,诗人自比为沾泥絮的小草,说自己年轻时的心志不专一,像那随风摇摆、飘忽不定的浮萍一样,无法抓住自己的目标。“晚景身犹顺水船”,说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心境仍然像顺水行舟的老船一样,没有改易。这句诗既是说自己的处境,实际上又是说自己的心情。

尾联,写自己的愿望。“却喜传家惟老砚”,诗人说自己最喜爱家中的只有一块旧砚石,它已经磨得光光的,可以磨墨了。“麝煤磨尽可曾穿”,诗人说这块砚台的香炉已经磨得透亮了,但是已经没有了香味了。这两句诗是诗人对自己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像这块砚石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被时间所消磨。

【答案】

堂标野趣岂虚传,坐看朝岚与夕烟。

支径萦迂斜傍竹,幽池清浅倒涵天。

少年心付沾泥絮,晚景身犹顺水船。

却喜传家惟老砚,麝煤磨尽可曾穿。

注释译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通过记实写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叹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首联起笔点题。堂标野趣岂虚传,野趣,自然情趣;堂前有野趣,不是徒然地虚传。这里说诗人的居所,是远离尘世喧哗,接近大自然的幽雅所在。(“堂标”句)

颔联写居处环境。支径萦迂斜傍竹,支径,指小路,蜿蜒曲折。萦,缠绕。侧,斜。绕、萦、斜、侧四个字描绘出一条曲折盘旋的小路。“斜傍”二字表明了这条小道的方向。 “支径萦迂斜傍竹”,既点出了居所环境的特点,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幽池清浅倒涵天”,此为工笔细描。幽池,即静池,池水清澈见底。“幽池”二字不仅点明了居所的环境,而且渲染出一种空灵静谧的境界。“倒涵天”,意谓池水之深,好像能容纳住天空一样。暗用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横大江之阔,一苇之所如也,凌万顷之茫然”。

颈联抒情。“支径萦纡斜傍竹,幽池澄澈倒涵天。” 写自己的心情和处境,实际上是说自己的心境。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少年心付沾泥絮”一句,诗人自比为沾泥絮的小草,说自己的“少年”之心不能专心致志,像那随风摇摆、飘忽不定的浮萍一样,无法抓住自己的目标。诗人以“沾泥絮”的小草自喻,表现了作者对自己青年时代的追思与感怀。“晚景身犹顺水船”,说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心境仍然像顺水行舟的老船一样,没有改易。

尾联抒怀。“却喜传家惟老砚”,诗人说自己最喜爱家中的只有一块旧砚石,它已经磨得光光的,可以磨墨了。“麝煤磨尽可曾穿”,诗人说这块砚台的香炉已经磨得透亮了,但是已经没有了香味了。这两句诗是诗人对自己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像这块砚石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被时间所消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