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月何曾出后堂,干戈流落客他乡。
罗衣着尽无人问,自把荆篮摘野桑。
涿南见蚕妇本汴梁贵家涿郡的南部,我看见那蚕妇。她的家乡本是汴梁的豪门大族。
蚕月何曾出后堂,干戈流落客他乡。
在蚕月里她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后院,战争的战火把她流放到了异乡。
罗衣着尽无人问,自把荆篮摘野桑。
她的华丽衣裳已经被洗劫一空,人们不再关心这些奢华之物,她自己却拿着荆筐去采摘那些野生的桑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失去了往日荣华富贵的女子,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坚强的毅力。她没有选择沉溺于过去的辉煌,反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诗中“涿郡”是指现在的河北省保定市涿州,而“蚕月”则是指农历的四月,此时正是养蚕的好时节。诗人看到这位女子在蚕月里依然忙碌着,不禁感到惊讶和同情。因为在这个时期,大多数人都会在家中休息,享受着安逸的生活,而她却要离开自己的后院,去到远方的异乡。
这位女子并没有因此而沮丧或者绝望。相反,她选择了面对现实,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她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不再追求奢华,而是拿起了荆筐去采摘野桑。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的积极适应,也是对困境的一种勇敢应对。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女子在乱世中的坚韧和乐观。她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保持冷静和坚定,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