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久叹三纲绝,天道那无一发存。
东海不须更忧旱,迩来一妇已无冤。
【解析】
此诗为张九龄任宰相时期所作,诗人在任期间,曾上书请求罢斥酷吏、惩治贪官污吏,得到唐玄宗的赞同和支持。这首诗就是诗人向皇帝进谏时所写。
首句“书生久叹三纲绝”,点出自己身为朝廷重臣、身负国家重任而感叹三纲已尽,即君臣关系已破裂。“三纲”是封建社会伦理纲常的总纲,包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三个方面。这里指君道已失。“三纲绝”意谓君主荒废朝政,导致国家危亡,百姓疾苦,这正合诗人的政治理念。“天道那无一发存”,意为天理不容邪恶,正义必将昭彰。诗人认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天理必将伸张,因此天下太平。“天道”指上天的旨意,“一发”意为一点,一个。“那无一发存”意为上天没有容忍邪恶的道理。这里暗含着对奸邪小人的谴责之意。
第二句“东海不须更忧旱”,“东海”即东海郡,指代当时的京城长安,因为当时长安是政治中心。“不须”不必。诗人认为长安虽然有灾情,但不必过分担忧,因为正义必定能够战胜邪恶。诗人认为正义必将胜利,这是诗人的一贯观点。
第三句“迩来一妇已无冤”,这句中的“一妇”指的就是张皇后。这句诗的意思是自从张皇后当上皇后以后,就没有人再受冤屈了。“迩来”即近来,近日。这句话表明了张皇后为人正直,秉公办事,使百姓不再遭受不白之冤。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张皇后的敬仰之情。
全诗以议论为主,抒发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担忧以及对于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答案】
译文:
书生我长久地感叹三纲被废弃,天理哪有一丝存留?
东海郡不用忧虑发生旱灾,最近一位女子已经没有受到冤屈。
赏析:
这首诗是张九龄为张皇后写的劝谏书稿。张九龄任中书令后,由于他敢于直言敢谏,因而深得唐明皇的信任和重用;他又是太子李亨的老师,又长期担任相职;因此他在政治上有着很高的威信。然而他刚直的性格和高傲的态度,使他常常与同僚发生争执,甚至得罪了皇上,遭到贬谪,最后不得不辞职回乡。张九龄在世时,曾上书请求罢斥酷吏、惩治贪婪,得到唐玄宗的赞同和支持。这首诗就是他在任宰相时期,为了向皇帝进谏所写的。
诗的前两句是说,读书人我长时间地感叹三纲已被废弃,而天理却没有一点存留。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里指代的是君主昏庸、朝政腐败。“久叹”二字表明读书人对此深感忧虑和无奈。“天道”指上天的意志或道理,这里暗喻正义和邪恶的较量。“那无一发存”意为上天没有容忍邪恶的道理。这一句是说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上天的旨意不会因一时的阴霾而改变。
接下来诗人写到:“东海不须更忧旱”,这里的“东海”指代的是京城长安。“不须”不必。意思是说长安虽然有灾情,但不必过分担忧,因为正义必定能够战胜邪恶,天理必将伸张。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信念,认为只要坚持正义、秉公办事,就可以消除人民的疾苦,使人民免于受害。
最后两句是说:“迩来一妇已无冤。”这里的“近”是指近来,近日。“一妇”指的就是张皇后。“已无冤”意为已经没有了冤屈。这句诗表明了张皇后为人正直、秉公办事,让百姓不再遭受不白之冤。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张皇后的敬仰之情。
整首诗歌以议论为主,抒发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担忧以及对于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