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伊洛道南后,武夷云谷今鲁邹。
孔堂金石未尽泯,淹中断简犹堪搜。
独抱遗经守迂拙,岁月兀兀春复秋。
蚊虻负山力谩苦,精卫填海志未休。
书生迂拙公所知,此来见公亦何求。
穷通志也命当遂,天地倾缺人绸缪。
愿公借我一片五色石,要补元气混沌无疮疣。
千载在我前,万载在我后,山中事业非王侯。

【注释】:

  1. 伊洛:指洛阳。
  2. 武夷云谷:指福州,古称武夷。
  3. 孔堂:指孔子讲学的场所。
  4. 金石:指钟鼎石刻,是儒家经典的象征。
  5. 淹中断简:指《尚书》等典籍。
  6. 独抱遗经:独自守护着这些经书。
  7. 兀兀:孤独的样子。
  8. 蚊虻(wén méng):比喻微不足道的困难或小人。
  9. 精卫填海:传说中精卫鸟衔石填海的故事,表示不屈不挠的精神。
  10. 书生:读书人。
  11. 公所知:你应该知道。
  12. 见公亦何求:来见你,有什么要求呢?
  13. 穷通:境遇的顺逆。
  14. 志:意志,决心。
  15. 天地倾缺:天塌地陷,形容灾难之重。
  16. 绸缪:准备、防备。
  17. 借我一片五色石:请给我一块五彩斑斓的石头。
  18. 五色石:五彩宝石,象征美好的东西,用来比喻美好的理想或事业。
  19. 元气混沌无疮疣:元气混乱,没有瑕疵。
  20. 千载:一千年。
  21. 万载:一万年。
  22. 山中事业:隐居山林的事业。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诗,诗人向同知徐公表达自己对仕途的失望和隐居的决心。
    首句“我闻伊洛道南后”中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伊洛”则是指河南洛阳,洛阳是儒家文化的中心之一,也是诗人的故乡。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儒家文化中心的向往。
    第二句“武夷云谷今鲁邹”中的“武夷”指的是福建,“云谷”则是江西一带,而“鲁邹”则是山东一带,诗人在这里用“今”字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比现在的无奈。
    第三句“孔堂金石未尽泯”中的“孔堂”指的是孔子讲学的地方,“金石”则是儒家的经典,诗人在这里强调了自己对于儒家经典的坚守,虽然这些经典可能已经遭受了破坏。
    第四句“淹中断简犹堪搜”中的“淹中”指的是东汉时期的儒学大师郑玄,他曾经在洛阳讲学,而洛阳又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因此这里暗示了诗人对于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五句“独抱遗经守迂拙”中的“遗经”指的是古代的儒家经典,“迂拙”则是指迂腐笨拙,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问的态度,即坚守传统的学问,而不追求浮华的事物。
    第六句“岁月兀兀春复秋”中的“兀兀”指的是孤独的样子,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坚韧和毅力。
    第七句“蚊虻负山力谩苦”中的“蚊虻”指的是微小的生物,“负山力谩苦”则是指蚊子虽然微小,但是它们却背负着整个大山的重量,以此来比喻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却坚持不懈的人。
    第八句“精卫填海志未休”中的“精卫”指的是传说中的一种小鸟,它为了填海而努力不懈,这里的“志未休”则是指诗人自己的志愿和决心并未结束。
    第九句“书生迂拙公所知”中的“书生迂拙”则是指诗人自己的特点,即迂腐笨拙。而“公所知”则是指徐公应该了解诗人的为人和志向。
    第十句“此来见公亦何求”中的“见公”则是与徐公相见的意思。而“亦何求”则是指诗人来这里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寻求什么,而是希望与徐公交流和探讨。
    第十一二句“穷通志也命当遂”中的“穷通”指的是人生的得失和顺逆。而“志也命当遂”则是指人的志向应当得到实现,命运应当得到满足。这里暗示了诗人对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有自己的规划和期待。
    第十三十四句“天地倾缺人绸缪”中的“天地倾缺”则是指世界末日的到来,意味着灾难即将降临。而“人绸缪”则是指人们应该做好准备,以应对灾难的到来。这里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第十五十六句“愿公借我一片五色石”中的“五色石”则是象征着美好的东西。诗人在这里请求徐公能给予自己一块五彩斑斓的石头,以此来代表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期望和追求。
    最后十七句“要补元气混沌无疮疣”中的“元气混沌无疮疣”则是指世界的本原状态,是没有瑕疵和缺陷的。而“要补元气混沌无疮疣”则是指希望能够修复这个世界的本原状态,使之变得完美无瑕。
    整首诗通过诗人与徐公之间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道路的抉择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和坚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