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崩历数终,降幡飒飒出孤墉。
六龙卷雾归三岛,八座迎风启独松。
尘掩玉阶消王气,潮移雪屋示军容。
由来兴废天难问,断础颓垣泣晓蛩。

【解析】

(1)少主纳款:指唐僖宗在安史之乱后,向田令孜求和,表示要接受他的要求。纳:接受。

(2)天目山崩历数终,降幡飒飒出孤墉:天目山崩塌了,国运也到了尽头,降下大旗,旗帜飘飘地从孤独的城楼上降了下来。天目山为吴越钱镠所建,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都城,位于浙江西部,因山势高峻而称天目山。历数:天命、天数。

(3)六龙卷雾归三岛:六条巨龙卷起云雾飞回三山(今江苏南京附近)。三岛即蓬莱、方丈、瀛洲。

(4)八座迎风启独松:八个山峰迎接着风,只有这棵松树挺立不动。八座指的是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北岳恒山、东岳泰山等,共八座名山。独松:指一棵松树。

(5)尘掩玉阶消王气:尘土覆盖着台阶,使帝王的气势消失了。玉阶:玉石铺成的台阶,这里指宫殿内的地面。王气:指皇帝的威仪。

(6)潮移雪屋示军容:潮水移动,使得那如雪的房屋也随之移动,以显示军容。潮水:指江水。

(7)由来兴废天难问:自古以来,国家的兴亡,天地是难以回答的。

(8)断础颓垣泣晓蛩:残破的基石和墙垣在清晨的虫鸣声中哭泣。

赏析:

这首诗作于会昌三年(843),作者时任浙西观察使兼润州刺史。当时,唐朝与吴越的关系十分微妙,诗人借景抒情,感慨万千。诗的前四句写天目山崩塌,降下大旗,六龙卷雾归三山,八峰迎风启独松,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思。中间四句则写自己身处战乱之中,却依然坚持正义,毫不畏惧。尾联写国家兴衰,天意难测,感叹世事无常,流露出诗人的无奈与伤感。全诗风格悲壮苍凉,情感凄婉动人,语言简练有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