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麟瑞
都统制姜公 君是磻溪几叶孙,六韬贮腹护边屯。 三军鏖战嗟无地,孤垒环攻恨出门。 嚼舌血飞怜勇士,冲冠气愤忆忠魂。 男儿南八今重见,同玩睢阳月一痕。 注释:都统制姜公:指的是北宋名将姜夔(kui),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江西波阳)人,历任太学教授、临安教授等职。他以词著名,有《白石道人歌曲》。此诗即为姜夔所作的悼念南宋爱国将领张俊之歌。君:指张俊。磻溪:在今湖北黄梅北县西南。张俊曾在这里隐居
儒士王公 此行无复望生还,留取哀吟宇宙间。 注释1: 此行:指此次出征。 望生还:盼望能活着回来。 译文1: 此次出征,已经没有希望活着回来;只留下哀伤地吟唱着,在宇宙间回荡。 报国岂能恢汉土?遗民空自恋吴山。 注释2: 报国:报效国家。 恢:恢复,振兴。 译文2: 报效国家又怎能振兴汉朝的土地?遗留的百姓只能空自依恋着吴国的山水。 清风劲节英灵在,斜日沉辉历数悭。 注释3:
注释: 1. 身披薜荔去琼琚:身着薜荔,头戴玉制的冠帽。薜荔是一种植物,古人认为可以避邪。 2. 递递南来八使车:形容使者的车辆络绎不绝。 3. 人隐考亭春自远:指诗人隐居在考亭,春天的到来也显得那么遥远。 4. 马嘶春水难谁纾:意思是说,即使有骏马嘶鸣,也无法缓解心中的焦虑。 5. 好扶名义垂千载:意思是要弘扬正义,名垂千古。 6. 不把衣冠辱四书:意思是说,不会因衣冠而玷污了四书五经。 7.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战争的诗,通过描写太湖之战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英勇将士的敬仰和对和平的向往。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1. 太湖杀气贯天章,貔虎如云压古杭。 - 太湖杀气:指的是太湖地区紧张的战争气氛。 - 貔虎如云:形容军队众多如貔貅(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和老虎聚集在一起。 - 压古杭:古杭即指杭州,这里用来形容太湖地区的军事压力巨大。 2. 羽檄星驰徵魏阙,牙樯风逆急勤王。 - 羽檄星驰
【诗词】 枢密丞相陈公 曾听胪传冠集英,当时御笔为更名。 淳熙相谱家毡复,德祐枢臣国脉倾。 乡部孤臣迷杀气,囊山一鼓张军声。 首丘只恋行都土,愁绝萱围诉不平。 【注释】 - 曾听胪传冠集英:曾经听到宣布某人被册封为状元的消息。 - 当时御笔为更名:在当时,皇帝的御笔下令更改了某人的名字。 - 淳熙相谱家毡复:在淳熙年间,宰相家族的家谱被恢复。 - 德祐枢臣国脉倾:德佑年间,枢密使是国之重臣
嗣秀王瑞安守臣 派接天潢本近亲,更生忠节古无伦。 千军守禦来闽路,半岁勤王护宋民。 巷战血流生不辱,剑飞魂逝死能神。 风流喜遇莆城友,携手泉扃万古春。 注释: 1. 派接天潢本近亲:指的是派遣接任皇位的皇族成员,与天潢(指皇家血统)关系很近。 2. 更生忠节古无伦:表达了更加珍视和传承忠诚和节操,这种品质在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 3. 千军守禦来闽路:指有千军万马的兵力守护着前往福建的路。 4.
诗句解析 1 “汉鄂尘飞路已迷”:这句描述了在战争之后,曾经繁华的汉鄂地区已经满目疮痍,尘土飞扬,道路变得模糊不清。这反映了战后的混乱和荒凉。 2. “残兵早发向江西”:这里的“残兵”指的是战败后的残余军队,他们早早地出发,目的地是江西。这可能意味着这些军队准备撤退或是寻找新的出路。 3. “岂知主帅输城邑”:这里的“主帅”可能是指指挥官或首领,而“输城邑”意味着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城市和土地
【注释】: 参政高公:指唐宪宗时期的高骈,他曾任右仆射、同平章事等职。吴山:指苏州的灵岩山。锦绣丛:形容山中树木繁茂,色彩斑斓。六更:古代计时法,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小时。海潮空:指夜幕降临时海面上只有潮水的声音。移行在:移动着身影。八骏乘风:比喻英明的君主。憩会同:休息并会合。扈跸(hù jì,帝王出行时护卫)孤臣:指作者自谦为天子所驾御的臣子。主辱:皇帝受辱。征鞍万里:指远征边疆。痛哭途穷
翻译: 谁说盱江一布衣,龙韬虎略岂知蹊。 译文: 谁说我在盱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拥有的才能和策略远不止于此。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自谦之词,表达了自己虽然有才华和能力,却并未被广泛认可或了解。诗中“谁道盱江一布衣”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质疑,认为自己并不只是盱江一个无名之辈。而“龙韬虎略岂知蹊”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并非只有外表的平凡,其内心的智慧和谋略深不可测
【诗句解释】 1. 开门:指常州的城门。 2. 高卧:指闭门高卧,即深居简出,不问世事。 3. 起守乡城:指王公起兵保卫家乡城池。 4. 更总戎:即起守乡城更总戎,意即王公起兵保卫家乡城池,又担任了军事指挥。 5. 名姓:指王公的姓名。 6. 前代史:指前朝史册。 7. 邦家能卫古人风:意为王公能继承古人捍卫国家的精神。 8. 金山:指金山寺,位于常州境内。 9. 长僧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