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麟瑞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的作品。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1. 第一句:“从文丞相诸公” - 注释:这里的“文丞相”指的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徐达,他被封为“武定侯”,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徐达是朱元璋的军师,在平定天下后被封为“魏国公”,后来成为明朝的丞相。 - 赏析:此句表达了作者对文丞相及其同僚们的尊敬之情,同时也表明了他们的功绩和地位。 2. 第二句:“奉檄勤王出赣城” - 注释
这首诗是一首悼念李公的诗,描述了他在淮东制置使的岗位上,曾经卧护边尘,重来铁骑攻城急,旋执金戈赴阵频。后来梦入瓯闽期立极,路遵通泰倏捐身。最后平山堂下悲风起,魂绕琼花万树春。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淮东制置使李公:这是在赞扬李公的功绩和地位。 淮海曾闻一伟人,十年卧守息边尘: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李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李公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质。 重来铁骑攻城急,旋执金戈赴阵频
我们逐句解释这首诗: 1. 端明招讨使汪公 - 这是诗的标题,提到了“端明”和“招讨”,这通常指的是一个官职或职位。在宋代,“端明”是一个重要的官职,类似于后来的“学士”或“侍读”,而“招讨”则可能表示军事指挥或其他类似的职务。 2. 如此奇才正可怜 - 这是对诗人汪公的评价,表达了对汪公才能和遭遇的同情。"如此奇才" 意味着汪公非常有才华,"正可怜" 则是说这种才华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或机会
湖南安抚知潭州李公 平楚楼头矢石惊,焚香稽首别宸京。 尽歼妻子期全节,宁死封疆不忍生。 烟焰张空隳赵壁,旌旗倒影下湘城。 善刀人在同观化,名与澄江一样清。 注释:平楚楼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据点之一,楼头指的是楼顶。这句意思是在平楚楼顶上,士兵们向敌人射出了箭石,使得敌人惊慌失措。焚香稽首,是指烧香磕头,表达对朝廷的忠诚和敬仰。这句意指他向皇帝告别时,虔诚地祈祷。尽歼,是指全部消灭。妻子
常州守将王公 知府姚公 守合名垂二十秋,将军今度更风流。 人夸同谷英风壮,天使毗陵杀气浮。 守义只知伸我膝,成仁那肯护吾头。 将门出将真男子,一任模糊血髑髅。 注释:常州:古地名,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王公:即王守仁,明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姚公:即姚广孝,明代著名道士、文学家、军事家。此诗作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 译文:常州王守仁,知府姚广孝。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题目,各个选项之间没有关系,从题干来看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字词含义,注意“浑”是“浑浊”“沙碛”是“沙洲”。 【答案】 译文:荆水浩渺,百尺浑流,近日却变得浅小蜿蜒。木城联岸,风轮咆哮,沙碛屯云,火炬燃烧。为国尽忠的小臣怀揣绿绶,偷生苟活的大官愧于朱轓。下官名姓君知否
知衡州尹公 燕寝凝香未赴衡,却从湘帅守湘城。 衣冠望阙臣辞主,诏诰陈庭弟徇兄。 劫火炼成忠孝种,英风鼓动懦顽名。 满城尽节荣今古,三百年馀德泽情。 注释: 1. 燕寝凝香未赴衡:意为在卧室中焚香祈祷,还未到衡州任职。 2. 却从湘帅守湘城:表示虽然已经接受了湘南道的帅印,但决定前往衡州担任官职。 3. 衣冠望阙臣辞主:意为身穿官服的人站在宫殿门口,向皇帝告别,表示辞去官职。 4. 诏诰陈庭弟徇兄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丞相江公”“知府江公”是诗人对两位名臣的尊称。这两句诗是说这两位名臣都身居要职,位高权重,在朝中侍奉皇上,掌管着国家的大政大权。“人归绿野身犹健,兵满红尘世已非。”意思是他们回到故乡后,依然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而那些身披战甲、驰骋于疆场的将士们则已疲惫不堪,身心俱疲,已经不复当年的锐气了。“止水亭前风淅淅”,意思是他们在止水亭前的清风中
宗室赵公的诗如下: 南风不竞惨悲声,幕燕泥牛总是惊。 玉牒名香时已逝,金枝花悴本难荣。 身明六籍忠仍孝,军满孤城死亦生。 后度推敲明月夜,江村村外寄幽情。 译文及注释: 1. 南风不竞惨悲声,幕燕泥牛总是惊。 南风不竞(南风吹过,但未能争胜) 惨悲声(悲伤的声音) 幕燕泥牛总是惊(燕子在帐篷上筑巢,牛犊在泥土中吃草,总是令人感到惊恐) 2. 玉牒名香时已逝,金枝花悴本难荣。
【注释】 丞相:指宰相。信国公文公:宋文天祥,字云孙,又字宋龙图,号履斋。 金字牌:宋代皇帝出巡时所执的令牌。飞出建章:出自《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时有“建章”宫。 郁孤:山名,在今江西吉安附近。万垒:指宋朝的抗元义军。 驱驰岭海臣:指文天祥。岭海:广东、广西一带,泛指南方。君臣:指文天祥和南宋朝廷。 囚系:被俘囚禁。燕云:指北宋末年金兵入侵燕京,后被元兵占领,故称元军为燕云。 六籍一时光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