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月正圆,中元遗俗知奉先。
乱后人家生事薄,游兵逻卒犹喧阗。
山乡路阻无纸钱,江村月落烹细鲜。
新魂旧魂百战死,孤儿寡女双泪涟。
陈生归来泉石下,独居一屋如磬悬。
洁膳孝养复何有,幽轩洒扫花竹妍。
青藜之羹荐香饭,翠壶之茗烹清泉。
二亲避地海中渚,顾影百拜心悽然。
荷衣破碎暮雨急,枕书不寐思去年。
烽火连天暗锋镝,遗骸满野飞乌鸢。
兰盆酒果谁复设,若敖之鬼啼秋烟。
连兵搆祸今未已,疲民重敛何敢言。
喜闻王师下闽海,庙堂元宰方筹边。
桓桓诸将奋忠烈,义气思欲吞腥膻。
下方野人日矫首,旄头早落闽中天。
人有居,鬼有享,卖刀买犊耕山田。
【诗句】
- 七月十五月正圆,中元遗俗知奉先。
- “七月十五” 指的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即中元节。这一天是道教的中元节,民间有祭祀祖先的传统。
- “月正圆” 描述的是月亮圆满如镜,象征着团圆和完满。
- “中元遗俗知奉先” 指的是中元节的习俗(遗俗),人们知道应该尊敬并纪念先人。
- 乱后人家生事薄,游兵逻卒犹喧阗。
- “乱后” 指的是战乱之后。
- “人家生事薄” 形容战后人们生活艰辛,生计艰难。
- “游兵逻卒” 指巡逻的士兵或哨兵。
- “犹喧阗” 形容声音嘈杂,喧嚣不已。
- 山乡路阻无纸钱,江村月落烹细鲜。
- “无纸钱” 指没有纸钱可以焚烧。
- “江村” 指靠近江河的村庄。
- “烹细鲜” 形容江边村民用细腻的食物来祭奠亡魂。
- 新魂旧魂百战死,孤儿寡女双泪涟。
- “新魂旧魂” 指死去的人的灵魂。
- “百战死” 形容战争频繁,许多人在战场上牺牲。
- “孤儿寡女” 指失去父母的孤儿和孤苦无依的女子。
- “双泪涟” 形容她们流泪的样子。
- 陈生归来泉石下,独居一屋如磬悬。
- “陈生” 可能指的是一位回来的人。
- “泉石” 指山中的清泉和岩石。
- “独居一屋” 形容一个人孤独地住在一间屋子里。
- “如磬悬” 比喻屋子空荡荡,好像悬挂的磬一样。
- 洁膳孝养复何有,幽轩洒扫花竹妍。
- “斋膳” 指清淡的饮食。
- “孝养” 指对父母的敬爱和照顾。
- “幽轩” 指幽静的轩窗。
- “洒扫” 指清扫。
- “花竹妍” 形容庭院中的花草树木美丽。
- 青藜之羹荐香饭,翠壶之茗烹清泉。
- “青藜之羹” 指一种简单的饭菜。
- “翠壶之茗” 指精美的茶具。
- “荐香饭” 指献上香气四溢的美食。
- “烹清泉” 指使用清澈的泉水煮茶。
- 二亲避地海中渚,顾影百拜心悽然。
- “二亲” 指父母。
- “避地” 指躲避战乱的地方。
- “海中渚” 指海边的小岛。
- “顾影百拜” 形容父母怀念子女的心情。
- “心悽然” 形容父母内心悲伤而凄凉。
- 荷衣破碎暮雨急,枕书不寐思去年。
- “荷衣” 指荷叶制成的衣服。
- “破碎” 形容衣服破损。
- “暮雨急” 形容傍晚时分的雨水急促。
- “枕书不寐” 指躺在床上睡不着觉。
- “思去年” 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和留恋。
- 烽火连天暗锋镝,遗骸满野飞乌鸢。
- “烽火连天” 形容战火连绵不断。
- “锋镝” 指锋利的武器。
- “遗骸” 指战争留下的死者的尸体。
- “飞乌鸢” 指乌鸦在空中盘旋。
- 兰盆酒果谁复设,若敖之鬼啼秋烟。
- “兰盆酒果” 指祭祀用的祭品。
- “若敖之鬼” 指传说中被祭祀的对象之一,这里可能是一个古老的家族或者部落。
- “啼秋烟” 形容哭泣的声音如同秋天的烟雾般飘渺。
- 连兵搆祸今未已,疲民重敛何敢言。
- “连兵搆祸” 形容连续的战争导致祸患不断。
- “重敛” 指加重赋税。
- “不敢言” 表示不敢说出真相或抱怨。
- 喜闻王师下闽海,庙堂元宰方筹边。
- “王师” 指皇帝的军队。
- “下闽海” 指军队开赴闽海地区。
- “庙堂元宰” 指的是朝廷中的高级官员或宰相。
- “筹边” 指筹划边防事务。
- 桓桓诸将奋忠烈,义气思欲吞腥膻。
- “桓桓诸将” 形容威武的将军们。
- “奋忠烈” 指勇敢地保卫家乡和国家。
- “义气” 指正义和忠诚的品质。
- “吞腥膻” 形容想要消灭敌人或邪恶。
- 下方野人日矫首,旄头早落闽中天。
- “下方野人” 指生活在乡村的人们。
- “矫首” 形容仰视天空的样子。
- “旄头” 指星名,古代用来占卜吉凶。
- “早落闽中天” 指星象显示战争即将结束或胜利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