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去疑无路,谁知是剡津。
行多收桕客,住有掘苓人。
寺隐山前古,村经水后贫。
时时百里外,来此祭田神。
【注释】
桕坑:地名。在今浙江桐乡县境,为古代通往剡县(今上海南汇)的水路要冲。西去疑无路:西去,指从桕坑到剡津的路途。疑无路,形容山高水深,道路难行。谁知是剡津:谁想到这荒僻的地方就是通向剡县的交通要道?剡津,即剡口,在今安徽境内。剡津,即剡口,在今安徽境内。
行:行走的人。多收桕客:很多从事桕树采伐生意的商人。桕,又名木蜡树,落叶大乔木,可做染料、制蜡烛和火柴等。桕树的叶子可入药。
住:居住的人。掘苓人:挖茯苓的人。茯苓,一种生长在松树下的菌类植物,可作药用。
寺隐山前古:指山前的旧寺院。隐,隐蔽,隐藏。山前古,指山前的寺庙很古老。
村经水后贫:指村庄后面有条河,河水把村庄分割成两半,两边的村庄都很贫穷。经,经过,通过。贫,贫穷。
时时百里外:经常隔了很远才能到达这里。百里外,指相隔很远的距离。
来此祭田神:到这里来祭祀田地之神。来,来到。
【赏析】
《枫桥夜泊》的“枫桥”,原是苏州城西七里外一个古老的渡口,诗人夜泊于此时,见月色如霜,便写下了“寒山寺外寻思静”一句,抒发了自己孤寂凄凉的心情。
本篇所描写的是作者游历江南时的所见所闻,写于宋理宗淳十年(1250年)。当时作者正宦游在外,而故乡桐乡的桕坑一带却连年遭受旱灾。因此他写了这首诗寄给家乡的友人,希望他们能够发善心,施舍一些粮食和钱物给那些穷苦的百姓,使他们不至于挨饿受冻。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