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只有百清明,狼狈今年又避兵。
烟火谁家寒食禁,簪裾那复丽人行。
禾麻地废生边气,草木春寒起战声。
渺渺飞鸦天断处,古来还是阖庐城。
【注释】
乙亥岁:指宋代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毗陵: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当时为抗金前线。道中:路上。百年:一纪,一百年。百清明:清明前后共一百天。狼狈(lǒng bèi):困顿窘迫的样子。《汉书·高帝纪》:“萧何闻之,具为语相国参等曰:‘此危事也,急问之。’参等曰:‘甚,宜乎王不往。’”后以“狼狈”形容处境困难、狼狈不堪。又因“百清”(百日)与“兵”谐音,故此处借“兵”代指战争。又:指兵荒马乱的年代里。烟火:指节日的灯火和鞭炮声。谁家:哪一家。寒食禁:寒食节禁火。簪裾(zān jū):古代士人的头饰,这里指妇女的发髻。丽人行:美女们出游。禾麻:指农田作物。草木春寒起战声:草木因冬眠期已过而开始抽芽生长发出声响。渺渺(miǎo miǎo):远远的,隐隐约约的。飞鸦:乌鸦。天断处:天空中断之处。阖庐城:即古吴城,又称姑苏城。相传春秋时吴王阖庐曾建都于此。吴王阖庐,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君,名阖庐。【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南宋初年抗金前线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江南地区农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关注,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感。
开头两句写农民在兵荒马乱之中艰难度日。“百年只有百清明”,意谓在这漫长的一百年中,只有在每年的清明节时才稍微安宁一些,可见战事之频繁。“狼狈今年又避兵”,则点出这又是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连一向安闲自得的老百姓也卷入其中,不得不躲避兵役。
三、四句是全诗的重点,诗人通过对节日景象的描绘来烘托气氛和心情。“烟火谁家寒食禁”,意谓在节日的时候,谁家的烟火能免于战乱的破坏呢。“簪裾那复丽人行”,“簪裾”是古代士人的头饰,这里借指妇女的发髻。“丽人行”则是指美女们出游。“谁家”和“丽人”这两个词在这里是互相衬托的,一方面写出了人们的痛苦和无奈,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们内心的坚强和乐观。“烟火”和“簪裾”都是节日的象征性词语,它们在这里被赋予了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五、六句是对农民的苦难生活的进一步描绘。“禾麻地废生边气”,“禾”指庄稼,“麻”指棉花等农作物。“地废”则意味着田地荒芜,无法耕种。“生边气”则是指由于战争而导致的农田荒芜。“草木春寒起战声”,则描绘了春天来临但战火未息的景象,草木在春风吹拂下发出了沙沙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渺渺飞鸦天断处”,“渺渺”则是指遥远模糊的意思,这里的飞鸦象征着战争尚未结束。“古来还是阖庐城”则是说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吴国的都城——姑苏城。这句诗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讽刺和批评。
整首诗通过对农民在兵荒马乱中度过的艰难岁月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