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序愁中都忘却,见人插柳是清明。
登陴戍出吹弹乐,上冢船归语笑声。
解事浊醪相料理,当权团扇正施行。
悲欢寒暑君休问,花鸟年年管送迎。

【注释】

壬午:唐高宗李治年号。清明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即阳春三月,万物萌动、复苏之时。节序:节日。愁中:忧愁之中,意指节日里不欢畅。都忘却:全都忘记了。登陴戍(pí shù shù):古代城上设置的望敌台。登,登上。陴,城基上的矮墙。这里指登上高处瞭望,也指守卫城郭。吹弹乐:演奏吹打乐器的乐调。上冢:扫墓祭祖。语笑声:说话的声音和笑声。解事:懂事理、会办事的人。浊醪(zhú náo):粗劣的酒。相料理:互相照应。当权:掌握权柄。团扇:古代妇女用的圆形扇子。施行:实行。悲欢:欢乐与悲伤。寒暑:春秋更替。君休问:不要询问。管送迎:不管送行还是迎来。

【赏析】

《壬午清明》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描写了清明时节作者在城上眺望的情景。诗人通过写景抒发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希望有所作为的愿望。全诗结构严密,语言凝炼,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首句“节序愁中都忘却”,直接点明了节日的气氛,但诗人并没有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而是以愁闷的心情来对待这个节日。这一句既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也为下文描绘出一幅清明时节的图景奠定了基础。

颔联“登陴戍出吹弹乐,上冢船归语笑声”,具体描绘了诗人在清明时节的景象。登陴戍是指守卫城墙的瞭望台,而吹弹乐则是指演奏音乐的声音,这些声音在诗人耳中似乎成了一种解脱忧愁的方式。上冢则是扫墓祭祖的活动,船上载着亲人归来的船只也带来了话语和笑声。这些景象让诗人感到了一种温馨和喜悦,也让他暂时忘却了内心的愁闷。

颈联“解事浊醪相料理,当权团扇正施行”,进一步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解事指的是懂得事情的人,浊醪是指粗劣的酒,这里比喻生活中的琐事;当权则是指掌权的人,团扇是指妇女使用的圆形扇子,这里比喻权力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展现了清明时节人们的忙碌和热闹,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权力地位的不屑一顾。

尾联“悲欢寒暑君休问,花鸟年年管送迎”,则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悲欢寒暑是指人生的喜怒哀乐,花鸟却是指自然界的事物。诗人认为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花鸟年年,都无法改变生命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幻。因此,人们不必过于关心这些事物,而是要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色和活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他既看到了生活中的喜悦和热闹,也看到了权力和地位的虚妄和无意义。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