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困缧绁,刘子急徵追。
舒叟挈家走,几遭鞭与笞。
我无三人辱,阖门但穷饥。
饱死世更多,徒忧何以为。
敢作小夫叹,聊为才士悲。
【注释】
书叹七首:即《书怀七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组诗,共七首。这组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759年)春天,作者因“三大礼”事件被贬至华州同官县(今陕西渭南)任司功参军。
王生困缧绁,刘子急徵追:王生,指诗人的朋友王十五。《唐故秘书少监集纪》记载:“十五与余论诗酒之会。”刘子,指的是刘庭式,时任华州司功参军。
舒叟挈家走,几遭鞭与笞:舒叟,指诗人的妻子。挈家走,指携妻带子逃难而去。
我无三人辱:我,指杜甫自己。
阖门但穷饥:阖门,全家。但,只有。穷饥,形容生活极其贫困。
饱死世更多,徒忧何以为:饱死,饿死。徒忧,徒然忧虑,白白担心。何以为,如何维持生计。
敢作小夫叹,聊为才士悲:小夫,指那些地位低下、卑贱的人。聊,姑且,暂且。才士,指有才学的人。
【赏析】
《书怀七首》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寓华州时所作。此诗借题发挥,感慨颇多。前半部分抒写个人不幸遭遇;后半部分则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全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感情深沉而沉郁。
第一、二句写诗人朋友王十五和刘庭式的相继遇害。王十五是杜氏的挚友,二人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然而,天不假年,王十五因受牵连被捕入狱,不久便惨遭杀害。刘庭式也因事得罪而被贬谪到华州司功参军之职,处境险恶。这两句诗以一“困”“急”二字,将两位诗人悲惨的命运概括其中。诗人用“困”、“急”两字来表达他们被陷害、迫害的情境,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
第三、四句描写妻子带着孩子逃离的情景,以及自己却陷入饥饿困境的悲哀。诗人用“挈家走”三字,形象地描绘了妻子带着孩子逃跑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家庭遭受变故的痛苦和无奈。而“几遭鞭与笞”则表达了自己因被冤枉而遭受的屈辱和折磨。最后两句则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之情。诗人以“饱死世更多”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失望,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忧虑和不安。结尾两句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和忧虑。诗人以“徒忧何以为”表达了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深深忧虑,同时寄托了自己的希望和期盼。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个人遭遇和感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们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