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人执戟待明光,谁与金炉共夕香。
妆镜晓寒凝蝶粉,舞衣春暖卸莺黄。
渡江桃叶应怜我,照水荷花似见郎。
太息蹇修无复理,空思掺手为缝裳。
良人执戟待明光,谁与金炉共夕香。
妆镜晓寒凝蝶粉,舞衣春暖卸莺黄。
渡江桃叶应怜我,照水荷花似见郎。
太息蹇修无复理,空思掺手为缝裳。
注释:良人(妻子)手持戟等待天亮,谁能与我共享金炉中的香烟?妆镜早晨的寒冷凝结了蝴蝶的花粉,舞衣温暖了春天的黄莺。渡江的桃叶应该可怜我,水面上的荷花似乎看到了我的郎君。叹息着没有再找到能像蹇修一样的人,空想着亲手为他缝制衣裳。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作品,当时他担任秘书少监,与马伯庸御史一起被贬到边远地区去任职。在赴任途中,王昌龄写下了这首《和马伯庸御史效义山无题四首》。
诗的首两句“良人执戟待明光,谁与金炉共夕香”,表达了诗人与马伯庸御史之间的深厚友情。他们一同面对贬谪的命运,却依然相互扶持,不离不弃。良人(妻子)手持戟等待天亮,谁能与我共享金炉中的香烟?这里的金炉指的是古代的一种铜质香炉,象征着温馨浪漫的爱情生活。而“谁与”则暗示了诗人此刻心中孤独无助的情绪。
接下来的两句“妆镜晓寒凝蝶粉,舞衣春暖卸莺黄”,则是对诗人自己形象的描绘。清晨的寒意凝结在梳妆台上的蝶粉上,春天的暖阳下,她轻盈地卸下了华丽的舞衣,换上了朴素的衣裳。这里通过“凝”和“卸”两个动词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在离别之际的不舍之情。
接着的两句“渡江桃叶应怜我,照水荷花似见郎”,则转向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想象中,渡江的桃叶应该能够理解我的苦闷,水面上的荷花似乎也能看到我的郎君。这里的“怜”字和“见”字都表达了诗人对爱人深深的眷恋之情。
最后两句“太息蹇修无复理,空思掺手为缝裳”,则是诗人对于未来命运的无奈感慨。叹息着没有再找到能像蹇修一样的人,空想着亲手为他缝制衣裳。这里的“太息”和“空思”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惆怅。
整首诗以真挚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在贬谪途中对爱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与无奈。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深沉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中的关键词“明光”、“金炉”、“妆镜”、“蝶粉”、“舞衣”、“莺黄”、“桃叶”、“荷花”、“蹇修”等都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