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丘古齐国,绵历几千春。轨路偶经从,延瞰一悲辛。
郛郭尽阡陌,濠湟半烟云。旦摇禾黍实,暮走狐兔群。
陵迟世祀忽,变换民居新。庙寝想馀基,文物忆前人。
在昔商政熄,于时周德闻。圣贤相际会,文武共经纶。
太公扶大业,伯夷守其仁。首阳遗节义,东海爵功勋。
功勋谁独久?节义两同湮。物理有感触,长叹回吾轮。

【注】

过营丘:游历营丘。营丘,齐国古都。绵历几千春:经历几千年。轨路偶经从:道路偶尔经过这里。延瞰(kuàn)一悲辛:远远眺望感到悲伤。郛郭尽阡陌(qiānmò):城郭之外都是田间小路。濠湟(huáohuán)半烟云:护城的濠沟和护城河一半隐没在烟雾之中。旦摇禾黍实:黎明时摇动稻谷。暮走狐兔群:傍晚时奔跑的有狐狸、兔子等野兽。陵迟世祀忽:逐渐衰败的祭祀仪式。变换民居新:改变的居民居住的地方,新的建筑。庙寝想馀基,文物忆前人:想见过去的遗迹,怀念前人的事迹。商政熄:商朝灭亡。于时周德闻:在这个时候,周朝的德行闻名。圣贤相际会:贤人与圣人相遇。文武共经纶:文官与武官共同治理国家。太公扶大业:姜子牙辅佐建立大业。伯夷守其仁:伯夷坚守他的仁德。首阳遗节义,东海爵功勋:伯夷在首阳山留下高尚的气节,在东海获得封赏的功绩。节义两同湮:气节和仁义一起被遗忘。物理有感触,长叹回吾轮:自然界的事物引起我的感慨,让我感叹不已。

【赏析】

《过营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此时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大破史思明叛军于清河之东,收复洛阳。杜甫由华州弃官东归途中至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因感伤时局,写下这首怀古诗。全诗通过营丘一带的历史遗迹,抒发了诗人对过去辉煌历史的追念,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

开篇“营丘古齐国,绵历几千春”,点出营丘乃古齐地,并说明此地历史悠久,历经千秋;“轨路偶经从,延瞰一悲辛”,道出了诗人行走其间,遥望营丘时的感慨之情。

第二联“郛郭尽阡陌,濠湟半烟云”,描绘了营丘四周田野的景象,其中“濠”即护城河流。“旦摇禾黍实,暮走狐兔群”进一步描绘了日间禾黍成熟,夜晚狐兔出没的景象。

第三联“陵迟世祀忽,变换民居新”则揭示了营丘地区历史变迁的现实。“庙寝想余基,文物忆前人”,诗人想象昔日的遗迹,回忆前人的事迹。

第四联“在昔商政熄,于时周德闻”指出营丘地区历史上曾有过商朝和周朝的统治。“圣贤相际会,文武共经纶”则表明在那时,贤能之士和圣明之王相互合作,共同治理着国家事务。“太公扶大业,伯夷守其仁”,诗人以姜太公和伯夷为例,赞美他们的忠诚和高尚品质。“首阳遗节义,东海爵功勋”则进一步描述了他们各自的事迹。最后“功勋谁独久?节义两同湮”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人物业绩的长久不衰和他们高尚的气节、仁义精神的消失所引发的感慨。

尾联“物理有感触,长叹回吾轮”则总结了诗人对于营丘历史遗迹所引发的感慨和思考。整首诗通过对营丘地区历史的回顾和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事变化的感慨和思考。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担忧,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