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何处所,北海乃其地。去家万里馀,为客九秋际。
白杨夹轨路,黄茅结官第。陆嫌泥活活,水愁河弥弥。
逐寇骑宵驰,防敌城昼闭。疲氓已星散,惊尘仍雾起。
长啸指牛山,掩泣望淄水。进退两难图,徘徊尚谁恃。
《易》戒触藩羝,《诗》刺离罦雉。已矣可奈何,愁来但甘寐。

【注释】

次益都:在今陕西咸阳市,是唐代诗人元结的家乡。北海:即北海县,属陕西省,唐时为州治。乃其地:就是我的故乡。去家万里馀:离家有万里之遥。客九秋际:作客已到深秋季节。白杨夹路:指大道两旁的杨树。黄茅:茅草也。结官第:指官府建筑。陆嫌泥活活:指道路泥泞难走。水愁河弥弥:指河水汹涌澎湃。逐寇:追击盗寇。骑宵驰:夜间骑马追赶。防敌:防备敌人进攻。城昼闭:白天关闭城门。疲氓:疲惫的百姓。星散:离散。惊尘:惊慌逃窜的人马扬起的尘土。长啸指牛山:长声呼喊着指看牛山。牛山:地名,在长安东面。掩泣望淄水:掩面哭泣地望着淄水。淄水:淄川的河流,流经山东。进退两难图:进退两难的境地。易:卦名,由下上卦组成,六十四卦之一。触藩羝:触藩篱上的土块,比喻进退两难。离罦雉:被捕捉的野鸡。刺:讽刺。

【赏析】

此诗当作于元结任道州刺史时所作。他以《次韵》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全篇运用了比兴手法,通过写自己在外做官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时局的担忧。

首联“我行何处所,北海乃其地。”交代了自己的行踪和目的地。接着,诗人详细描述自己的经历:“去家万里馀,为客九秋际。”“去家万里馀”,表明自己离开家乡已经很长时间了。而“为客九秋际”,则暗示了自己身处异乡的时间已经很久了。这两个句子一起,不仅揭示了诗人离家的时间之久,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颔联“白杨夹轨路,黄茅结官第。”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所见所感。诗人看到路边的白杨树,不禁想起了家乡的白杨树;而看到路旁的黄茅草,则让人想起家乡的黄茅草。这两句诗通过对白杨树和黄茅草的具体描写,将读者带入了诗人的家乡,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诗人眼中的家乡。

颈联“陆嫌泥活活,水愁河弥弥。”则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诗人的所见所感。诗人在陆地行走时,发现道路泥泞难走;而在水路行驶时,又发现河水汹涌澎湃。这些景象都让人感到十分难受,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感叹:“逐寇骑宵驰,防敌城昼闭。疲氓已星散,惊尘仍雾起。”这两句诗既描绘了当时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的情景,也表达了诗人对此的无奈和忧虑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的疾苦生活。

尾联“长啸指牛山,掩泣望淄水。”则更加深刻地描绘了诗人的所见所感。诗人面对眼前的景色,不禁发出了长声呼喊和掩面哭泣的声音:“长啸指牛山,掩泣望淄水。”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愤和无奈,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远离家乡、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形象。它不仅是元结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