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插天千仞青,明公高节逾棱层。西江月冷秋无际,明公此心清彻底。
厌梁道上豺虎多,手搏不待弓与戈。前年魃虐遍南国,饥者以充僵者立。
洪州父老遮道傍,上书乞留涕泗滂。丰碑大字记荒政,要使遗爱如甘棠。
我来观风闻此语,未见仪容心已许。愿公从此召赴中书堂,早为四海苍生作霖雨。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作者当时在江西观察使任上,因谏迎佛骨得罪,被贬为道州刺史,途经洪州时,写下了这首诗。

首二句写庐山之高远,明公之清高。“插天”二字极言其高,用《列子·汤问》“高山崔巍,入云烟者,三千许里,不知其几千万仞”诗意。“千仞青”三字状山之高峻,而以“明公高节逾棱层”承之,既点出题中“荒政碑”,又暗寓其人名号。“逾棱层”犹云“凌霄”。

三、四句写西江月冷秋无际,明公此心清彻底。“月冷秋无际”是说秋月皎洁如水,月光照耀着万里江山,无边无际。这两句意谓明公的志气高洁如月光照临天下。“清彻底”三字表明明公的操守光明正大,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厌梁道上豺虎多,手搏不待弓与戈”,意思是厌恶邪恶势力横行霸道,不用弓箭戈矛就与之搏斗。这是对明公不畏强暴、疾恶如仇性格的赞颂。

五、六句是说前年旱灾遍南国,饥民以身喂饿殍。“魃虐”、“饥者”指前年旱灾,“丰碑”、“涸辙”指诗人自己。据《史记·封禅书》,尧封禅泰山后,洪水泛滥成灾;禹治水成功后,黄河改道,百姓遭殃。这里以“涸辙”比喻饥民。“丰碑”比喻诗人的政绩。“丰碑”与“涸辙”相对比,突出了诗人政绩的伟大。

七、八句是说洪州父老遮道旁,上书乞留涕泗滂。诗人路过洪州时,父老们拦路请求留任,泪流满面。诗人感慨地说,他写的丰碑大字记载的是荒政,目的是让后人记住他的恩德。“丰碑”三字概括了他的政绩,“荒政”三字概括了他治理荒政的目的。

九、十句是说我来观风闻此语,未见仪容心已许。“观风闻语”即亲耳听到明公的话语并加以体味。“仪容”即仪表容貌。这句的意思是说,诗人亲耳听到明公的话,内心已经对他充满了敬意。“心已许”是说诗人的内心已经完全认可了明公的所作所为。“愿公从此召赴中书堂,早为四海苍生作霖雨”是说希望明公能够被朝廷召回朝廷任职,早日为老百姓带来甘霖般的恩惠。“中书堂”指朝廷的中枢机构中书省,“霖雨”比喻恩泽如甘霖般滋润大地。这句话是说希望明公能够为老百姓带来恩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明公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明公政绩的赞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