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山羞听紫芝歌,旅馆千门讲四科。
绛帐未悬知己少,黑裘渐敝阅人多。
秋风白下沾巾别,落日青淮照影过。
莫对饭盘嗔苜蓿,桑榆虽暖易蹉跎。
【注释】
①建昌:今属江西。黄绮秀才:指唐代诗人黄滔,字文叔。②紫芝歌:传说中《易经》中有“服食紫芝可以长生不老”之语,故称紫芝为“紫芝歌”。③绛帐:大红色的帷帐。古代学者讲学,弟子坐于帐下听讲,所以用绛色帷帐代表学问。④紫衣:紫色衣服。⑤苜蓿(mùshǔ):一种草名。⑥桑榆:指夕阳。⑦蹉跎:耽误时间,虚度光阴。
【赏析】
此诗作于唐文宗太和二年(828)秋,时诗人年46岁。是年春至夏,诗人在江西一带漫游,与黄滔、郑朗等游处。这首诗是诗人离开江西,返回故乡建州后写给同游者黄滔的一首送别之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劝勉之意。全诗语言平实而含蓄深沉,富有诗意和哲理。
首联写自己离开建州还山,羞听紫芝歌;颔联描写自己在旅馆里讲学;颈联写自己虽已年老,但阅人已多;末联则以桑榆易晚,勉励朋友珍惜时间,勿虚度时光。
诗的开头四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原因。诗人在告别友人之际,不免有些伤感,想到当年自己在家乡还山时,曾听到过紫芝歌,那是一段难忘的往事,如今一别数年,自己已回到家乡建州,而友人黄滔还在外漂泊,不禁感慨万千。这一句看似平平淡淡,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诗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对黄滔寄予了深厚的希望。他希望黄滔不要像自己那样,在还山以后就羞于再唱紫芝歌了,而是能够继续自己的求知之路,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颔联两句写诗人在旅馆里讲学的情景。这里所说的“千门”,是指旅馆中众多的房门,说明诗人讲学的场所十分广泛,也反映了他的学识广博,有很高的声望。而“四科”则指的是儒家的四艺——礼、乐、射、御。这是古代教育的基础,也是当时读书人必须学习的科目。诗人在这里强调了自己讲学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传统的经典著作,而且还有实际的技能,表明了自己的远见卓识。
颈联两句写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阅人仍多。这两句诗中的“绛帐”、“黑裘”都是古代读书人所常用的物品,它们代表着读书人的形象。这里的“知己少”意味着诗人所交往的朋友并不多,这可能是因为诗人过于谦虚,也可能是由于他过于专注于学术研究的缘故。而“黑裘渐敝”则暗示了诗人的家境并不富裕,这也使得他的交游圈相对较小。然而,正是由于他能够与那些真正有学问的人交往,才使得他的学问得以传承和发展。
最后一联是整首诗的核心所在。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对时间的珍视和对朋友的关切之情。他认为,即使是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也不应该忘记吃饭;更何况是在秋天呢?因为秋风已经让白下地区的人们感受到了寒冷,所以离别时应该更显哀婉。同时,他还告诫朋友不要轻易地放弃学习,即使年纪大了也应该抓紧时间。最后一句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担忧之情,更是对朋友的一种鼓励和鞭策。
这首诗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知识的追求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