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七十二候,吕不韦载于《吕氏春秋》,汉儒入于《礼记·月令》,与六经同传不朽。后魏载之于历,欲民皆知,以验气序。然其禽兽草木,多出北方,盖以汉前之儒皆江北者也。故江南老师宿儒,亦难尽识。况陈澔之注,多为谬说,而康成、颖达,亦有讹处。予因是广取诸家之解,并《说文》《埤雅》等书,而又询之农牧,似得所归。然后并将二十四气什之于槀,以俟博识者鉴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序
夫七十二候,吕不韦载于《吕氏春秋》,汉儒入于《礼记·月令》,与六经同传不朽。后魏载之于历,欲民皆知,以验气序。然其禽兽草木,多出北方,盖以汉前之儒皆江北者也。故江南老师宿儒,亦难尽识。况陈澔之注,多为谬说,而康成、颖达,亦有讹处。予因是广取诸家之解,并《说文》《埤雅》等书,而又询之农牧,似得所归。然后并将二十四气什之于槀,以俟博识者鉴焉。
【注释】
- 吕不韦:战国时期赵国人,秦末为相。
- 《吕氏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由秦国宰相吕不韦主持编纂。
- 六经:《诗》、《书》(《诗经》和《尚书》)、《礼》、《乐》(《周礼》、《仪礼》、《礼记》)、《易》、《春秋》(《周易》和《春秋》)。
- 二十四气:古代中国农历中用来描述季节变化的一种方法,共分为四时二十四个节气。
- 槀(zhuān):一种竹制的箱子。
【赏析】
本文是一篇关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序言,主要讲述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编纂过程及作者对其中一些错误之处的修正。
文章首先引用了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以及汉代的《礼记·月令》。随后提到北魏将《月令》载入历法,目的是让人们都能了解,以此来验证四季的变化。然而,这些资料中的动物、植物大多来自北方,这是因为在汉代之前的学者们大多是北方人。所以,南方的老师和老学者也很难完全理解这些内容。接着,文章谈到陈澔的注解有很多错误,而康成和颖达也有误。因此,作者决定广泛收集各家的解释,并且参考《说文》和《埤雅》等书籍,同时询问农夫和牧羊的人,以便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最后,作者将这些二十四个节气的内容写在一个箱子里,等待博学的人来审查。
这篇文章展示了作者严谨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他不仅关注事实本身,还注重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诠释问题。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