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壁蚕丛墨未昏,牵情一夜役吟魂。
舟掀波浪经巫峡,袖扑云烟度剑门。
九折乍惊身出险,三声犹似耳闻猿。
无端一事留遗恨,欠觅浣花溪上村。
【注释】蜀道:四川的山道。蚕丛:传说中的古国名,在今四川省一带。墨未昏:指诗写得很工整,字迹清晰。牵情一夜役吟魂:一夜都在为这诗而苦思冥想。舟掀波浪经巫峡:形容诗人乘舟穿越巫峡的惊心动魄。袖扑云烟度剑门:形容诗人穿行过剑门关时的雄壮景象。九折乍惊身出险:形容蜀地山路崎岖,十分危险,令人震惊。三声犹似耳闻猿:形容听到猿鸣之声,仿佛就在眼前,让人感到心寒。无端一事留遗恨:没有完成的事情留下遗憾。浣花溪: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是唐代著名女诗人杜甫的故居附近。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夜梦蜀道山水后写的。全诗描写了作者乘舟经过长江三峡、剑门关,进入蜀地后所见的奇丽山水,以及梦中所见的蜀道山水。全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感,读之令人神往。
首联“满壁蚕丛墨未昏,牵情一夜役吟魂”,点明了题中“梦”字,交代了梦境的缘起。诗人一觉醒来,发现案头上有一幅描绘着蜀道风光的画,他立刻被这幅画所吸引,于是又继续挥笔作画,直到天亮。由于连日连夜地构思,诗人感到疲惫不堪了。
颔联“舟掀波浪经巫峡,袖扑云烟度剑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乘舟穿行巫峡的情景。“舟掀波浪”,表现了船儿行进时水波激荡的情形;“经巫峡”,说明诗人已经抵达了巫峡。“袖扑云烟度剑门”,描绘诗人穿越剑门关的景象。在这里,“袖扑云烟”比喻诗人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精神。
颈联“九折乍惊身出险,三声犹似耳闻猿”,进一步描述了诗人在蜀道中的艰难跋涉。这里的“九折”,指的是蜀道上的险峻曲折;“乍惊”则表现了蜀道的艰险,使人心生恐惧。“三声犹似耳闻猿”则描绘了在穿越险峻的山路上,听到猿猴叫声时的感受。
尾联“无端一事留遗恨,欠觅浣花溪上村”,表达了诗人因未能如愿以偿地完成自己的心愿而产生的遗憾之情。“无端”表明事情的突然性;“一事”是指未能如愿完成的事情;“留遗恨”表示遗憾之情;“欠觅”则表示有所欠缺或遗漏。最后一句“欠觅浣花溪上村”,则是诗人对于未能实现愿望的一种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蜀道景色的描绘以及对梦境的再现,表达了诗人对蜀道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无法实现自己心愿的遗憾之感。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常常在夜晚辗转反侧,思考着如何将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并在梦中寻找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