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载即五十,无闻了可知。
身有俯仰责,书无毫发裨。
痴犹未能弃,嗜若可疗饥。
彼哉一何智,莫或效我为。

【注释】

①“读书”句:读书感愤(对读书的感想),四首其一。

②“无闻”句:没有听到什么(指没有受到重用,没有名望)。

③“身有”句:身有(我)俯仰的责任(责任重大)。

④“书无”句:书没有什么作用(没有益处)。

⑤“痴犹”句:痴心妄想的人还不想放弃(不放弃)。

⑥“嗜若”句:爱好如能当饭吃(可以充饥)。

⑦“彼哉”句:那些愚蠢的人多么聪明(他们太狡猾了)。

⑧“莫或”句:没有人肯效法我的为人(没有人愿意效仿我的为人)。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退居山后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与思考。

开头两句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慨。诗人说,人生在世,转眼已是五十岁,可还没有一点名声,这是多么可悲啊!“无闻”即“无名”,这里指未获功名。诗人以“即”字作起势,表示对当时官场黑暗现象的不满和愤怒。

三、四句写自己对名利的看法。既然一生未能得志,那么对于名利,也无须再有所追求了。诗人把名利看得如此淡薄,可见他已看透了世事,看清了官场的险恶,因而产生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绪。

五、六句写自己对名利的态度。既然名利对自己毫无用处,那就不必再为它而劳神费思了。至于嗜好问题,只要能够填饱肚子就行。

七、八两句写诗人对人生的看法。他认为世上最愚蠢的人莫过于那些自命不凡、自高自大的人,他们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一个狡诈的小人而已。最后两句写诗人对社会的感慨。他认为,社会上的一些人,总是喜欢用各种手段谋取个人私利,而不懂得怎样做人才好。因此,他感叹道:唉,谁愿意学我这个做人之道呢?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晚年对人生、社会、仕途的种种看法,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