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石惊湍吼不休,时时岩客饮寒牛。
谁知此水明州去,浸作琉璃万顷秋。
【注释】:
1、莽广溪:山名。
2、怪石惊湍(quán )吼不休:指莽广溪中怪石多,水声大得惊人。
3、时:常,时时。
4、岩客:山中的游人。
5、寒牛:饮牛。
6、明州:今浙江宁波市。
7、浸作琉璃万顷秋:意思是说,这清冽甘甜的水流,滋润着整个明州大地,像万顷琉璃那样灿烂晶莹。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宁波期间。诗人从四明山上下来,来到江口镇,看到一条清澈碧绿的大河蜿蜒曲折地流过。他十分欣赏这一带的山水风光,于是写下此诗。
“怪石惊湍吼不休”,这是第一句,是全诗的精华。“怪石”二字点题,表明眼前所见的景色与其他地方不同。“惊湍”二字写出了水声的巨大和激越,“吼不休”写出了水的奔腾咆哮,给人以强烈的感觉。一个“怒”字,更是将水势之大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句“时时岩客饮寒牛”,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另一番景象。岩客就是山里的人,他们常常在山岩之间饮水休息,饮的是山泉水。“饮寒牛”三字写出了他们的简朴生活。而“时时”二字又写出了这种生活的规律性。
第三句“谁知此水明州去”,诗人突然把视线移向远方。“谁知”二字是反问语气,意思是说,谁能想到这清泉来自遥远的明州呢?这里诗人用一个反问,引出下面的赞叹。
最后一句:“浸作琉璃万顷秋”,是诗人的感慨之语。诗人用“浸作”两字写出了水对土地的滋润作用,使大地如同涂上了一层薄薄的琉璃一样,显得分外耀眼,分外美丽。“万顷”二字写出了大地的辽阔,也写出了水对土地的滋润之功。“秋”字既写出了时间的推移,也写出了季节的变化。
整首诗以“怪石惊湍”为开篇,以“万顷秋”为结尾,中间四句依次描写了“岩客饮寒牛”、“怪石惊湍吼不休”、“岩客饮寒牛”三个画面,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同时,诗人又通过对这些画面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