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祚当年去不还,欲成良史恨无官。
一朝人物归吟兴,千古纲常纪笔端。
林下董狐坚直节,山中杜甫老忠肝。
后来多少偷生者,掩面西风不敢看。
【题解】《昭忠逸咏》诗,是作者于南宋灭亡前夕所作。
【注释】刘如村:作者的号。炎祚:炎帝的后代。祚:指国运。去不还:不能回来。良史:《汉书·司马迁传》:“古者有言:‘国有道,其言善;国无道,其言倚。’”意谓好的史官应为好君主服务,但作者却“欲成”一个“良史”。恨无官:“恨”,遗憾。
【译文】当年炎帝的后代离开中原后,没有回来,想成为良史,可惜没有做官的资格。一旦有人物归隐了,诗人就兴吟作诗了,千百年来的纲常都记载在笔端。
【赏析1】首联写自己对历史的责任感,表达了自己渴望做一位良史的愿望。他以炎帝的后代自况,说明自己不忘先祖,要继承他们的事业,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即“成良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自己未能实现这一愿望,所以感到遗憾。这两句诗中,“当年”和“如今”形成了时间上的对比,突出了自己对历史的责任感。“炎祚”是指炎帝之裔孙,这里用一“去”字写出了历史变迁的无常,也暗含了作者自己的失落之情。“炎祚”又与“今”相对应,表明作者依然心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颔联紧承上句之意,写自己虽然未能做“良史”,但在归隐之际仍不失为“吟咏之士”。诗人以“一日”来比喻自己与“千年”的时间差距,突出了时间的短暂和人生易逝的感觉。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归吟兴”指的是诗人回到家乡后,仍然保持着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执着。而“千古纲常纪笔端”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里的“纲常”一词,既指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也暗指诗人所关注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诗人认为,这些纲常应该被记录在历史之中,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颈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形象。诗人以“林下董狐”和“山中杜甫”两个典故来表现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董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以秉笔直书著称;杜甫则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忧国忧民、忠贞不渝著称。这两个典故都是用来强调诗人的品格和精神风貌的。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将自己比作历史上的正直之士,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和捍卫。
尾联则转向了现实,指出了许多苟且偷生之人,面对西风也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这里的“掩面西风”形象地描绘了这些人的内心恐惧和不安,他们害怕面对真相,不敢正视自己的过错和罪行。这种描写既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也表达了诗人对人性弱点和虚伪行为的批判。
这首《昭忠逸咏》诗通过描绘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关注和担当。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