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城东门,穹然见丹墙。
不知何王宫,金碧犹炜煌。
云是元帝子,分茅镇此疆。
传世仅三叶,嗣胤今灭亡。
深宫閟珍果,回沟乱垂杨。
抚物足流盼,感时忽凝伤。
自古有兴废,天道非茫茫。

【注释】

  1. 步出城东门:走出城门。
  2. 穹然:高耸的样子。
  3. 元帝子:指元帝的儿子,此处代指汉朝的皇帝。
  4. 分茅镇此疆:古代帝王分封土地时,用白茅裹着黄土授予封地的诸侯,这里比喻皇帝的子孙世代镇守边疆。
  5. 嗣胤:后代的子孙。
  6. 閟(bì):关闭,隐藏。
  7. 回:弯曲,曲折。
  8. 抚:抚摸,触摸。
  9. 流盼:目光流转不定。
  10. 忽:突然。
  11. 兴废:兴衰更替,兴亡。
  12. 天道非茫茫:天道不是模糊不清的。

【译文】
走出城东门,高高的城墙映入眼帘,
不知道这是哪位王公的宫殿,金光闪闪,光彩照人。
云里雾里看过去,原来是一位皇帝的孩子,
他被封为王侯,镇守边疆。
虽然只有三叶皇孙,但是已经绝嗣,
如今的皇位被灭亡。
深宫里藏着珍贵的水果,回沟里长着垂杨柳树,
触摸物品足以让人流连忘返,感叹时光匆匆使人悲伤。
自古以来国家兴衰更替,天道不是模糊不清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长安杂诗》中的第9首。全诗通过描绘长安城内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朝兴亡、人事沧桑的感慨。

首句“步出城东门”,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地点和时间。“穹然见丹墙”形容城门高大而雄伟,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这里的“丹墙”可能指的是皇宫的颜色,也可能指的是城墙的颜色。但无论如何,这句诗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第二句“不知何王宫”进一步描绘了长安城的宏伟景象。这句诗既没有明确指出是哪一位皇帝的宫殿,也没有具体描绘宫殿的建筑风格或规模,只是通过“金碧犹炜煌”这样的形容词,暗示了宫殿的华丽和辉煌。这种写法既增加了诗句的神秘感,又使得读者更加好奇接下来的内容。

第三句“云是元帝子”,则是对前两句的具体解释。这里的“元帝子”指的是汉朝的皇帝刘秀(字文叔),他是西汉末年的一位重要人物,曾建立新朝,成为东汉开国皇帝。《汉书·王莽传》记载,刘秀在长安即位后,曾经下令将皇宫内的金帛财物分给百姓,以示自己的仁慈。因此,这里的“元帝子”实际上是指汉光武帝。而“分茅镇此疆”则进一步解释了刘秀为何能够在此建都的原因。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刘邦在平定天下后,封赏了许多有功之臣,其中包括刘秀。他在长安被封为梁王,后又改封东海王,最终继承其父刘弘的爵位,成为光武帝。这一系列的赏赐和封赏,使得长安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城市,吸引了大量人流和商贾。

第四句“传世仅三叶”则揭示了长安城的兴衰历史。从汉光武帝到隋炀帝,再到唐玄宗,长安城经历了多次更迭,每一次更迭都可能伴随着政权的更迭和历史的变迁。而“嗣胤今灭亡”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一历史现象的感慨。他认为,即使是拥有辉煌成就的朝代也终将面临灭亡的命运,这是一种对历史宿命的无奈接受。

第五至第九句则通过描绘长安城内的景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其中,“深宫閟珍果”描述了深宫内藏有的珍贵水果,而“回沟乱垂杨”则描绘了回沟里的杨柳树枝条交错、随风摇曳的美丽画面。这些描写虽然与前面的诗句没有直接关联,但却为整个诗增添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最后一句“自古有兴废,天道非茫茫”则是整首诗的总结性陈述。诗人认为,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兴衰,天道都是清晰可见的。这种观点反映了诗人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深忧虑和期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