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沽东望海茫茫,北运当年亿万粮。
吴地广收新䆉稏,燕云难护旧帆樯。
潮生海月人烟静,浪卷秋风水气凉。
苇屋野人垂泪说,雕梁画栋久成荒。
【注释】
过直沽:经过天津。
䆉稏:一种粗粮。
燕云:指金人的占领区域,今河北省北部一带。
苇屋野人垂泪说:指老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生活困苦。
雕梁画栋久成荒:形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由中书左丞相拜相后,出使大都(今北京)时所作。诗人在天津逗留期间,登临海河之畔的直沽,凭吊历史遗迹,感怀国事家仇,遂写下了这首七律。全诗以“过直沽”为题,抒发对当时国势和人民疾苦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爱国情怀。
“直沽东望海茫茫”,直沽在今天津市河北区西南海河入海口处,北通渤海,南接运河。诗人站在直沽城楼东侧眺望,只见浩瀚无际、波涛滚滚的大海,心中涌起无限悲愤之情。
“北运当年亿万粮”,北运即漕运,古代北方用船运输粮食到江南,称为北运;江南用船运粮到北方,称为南运。这里借指当时的漕运。诗人指出,当年漕运粮食的数量巨大,足以维持北方军民的生活需要,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现在漕运中断,北方军民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诗人对此深感忧虑,认为这不仅是漕运的问题,更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吴地广收新䆉稏,燕云难护旧帆樯。”吴地,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䆉稏是一种谷物的名称。诗人在这里指的是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诗人说,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虽然很高,但如今已经无法满足北方的需要。因为战乱频繁,北方人民饱受苦难,所以江南地区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燕云地区也被金人所占领,失去了原有的防线,难以保护南方的安宁。
“潮生海月人烟静,浪卷秋风水气凉。”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海潮涌动,月光洒满海面;人们安静地生活着;海浪翻滚,秋风送爽,水汽蒸腾。然而,这一切的美好景象却掩盖不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痛苦。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和平时期的景象与战乱时期的悲惨景象进行对比,突出了战争对人民的摧残和对国家的影响。
“苇屋野人垂泪说,雕梁画栋久成荒。”苇屋野人是指居住在海边的人们,他们生活在简陋的房屋里,忍受着战争的痛苦。诗人在这里描写了他们流泪的情景,表现了他们内心的悲痛和无奈。诗人还提到了那些曾经豪华壮观的建筑,现在已经破败不堪、荒废无人。这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损失。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天津的所见所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危机和人民的疾苦。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历史事件和现实场景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