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吹大荒,晨霜陨群木。
天宇淡寥寥,河水来汨汨。
候雁常悲鸣,蛰虫已跧伏。
聿念远行者,衣敝逢岁暮。
况是羁累人,何以营水菽。
愁来安用生,酸痛彻心骨。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诗歌的格式,这是考查学生诗歌的体裁知识。本题中“北风”是乐府《杂曲歌辞》名,“晨霜陨群木”出自曹丕(魏文帝)的《燕歌行》,“候雁常悲鸣”“蛰虫已跧伏”,都出自曹操《短歌行》。“聿念远行者”,出自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衣敝逢岁暮”出自曹植的《七哀诗·北园有杏树》。“羁累人”,指羁旅他乡之人。“水菽”,即水藻,生长于水中。全词以“初冬述怀时樊女南迁”为题目,内容主要是写羁旅思归之情。
“北风吹大荒,晨霜陨群木。”首两句写景,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北风”“大荒”“晨霜”“陨群木”都是北方特有的自然物象,写出了荒凉的景象。
“天宇淡寥廖,河水来汨汩。”三、四句由写景转为抒情,诗人用“天宇淡寥落”和“河水来汨汩”两个生动形象的意象,描绘了一幅辽阔苍茫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候雁常悲鸣,蛰虫已跧伏。”五、六句紧承上文,运用“候雁常悲鸣”“蛰虫已跧伏”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聿念远行者,衣敝逢岁暮。”接下来写“远方行人”。由于旅途劳顿,加之天气寒冷,衣服破旧。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人的同情,又体现了他内心的忧伤。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况是羁累人,何以营水菽?”最后两句是诗人直接表达自己思家的情绪。“羁累人”指在外漂泊的人,“水菽”指水藻。诗人说:更何况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怎么能去经营水藻呢?这里诗人借“营水菽”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答案】
示例一:
北风吹大荒,晨霜陨群木。
天宇淡寥落,河水来汨汩。
候雁常悲鸣,蛰虫已跧伏。
衣敝逢岁暮,何堪忧苦生。
赏析:
首联点出时间——初冬,交代了地点——北风之境;颔联描绘北风之境,北风萧瑟,霜降林叶。颈联写天寒地冻,候雁悲啼,蛰虫藏匿;尾联写诗人在异地的孤寂与苦闷。此诗通过描写北地的景物和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深深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身因远离家乡而产生的苦闷之情。
译文:
北风吹拂着荒野,清晨霜雪覆盖树木。
天空广阔而空旷,河水流淌声声不绝。
迁徙的大雁总是悲鸣,冬眠的虫子已蜷缩入土。
想起远方行走的亲人,我衣衫破旧已到了岁末。
何况我是羁留异乡的人,怎能安心从事种田之事。
愁苦之时,哪里还需要生存?
痛苦让我心如刀绞。
注释:
①大荒:指广阔的荒野。
②候雁:候鸟,每年秋季从北方飞回南方过冬,春天再飞往北方。候雁常悲鸣:意思是迁徙的大雁总是悲鸣。
③水菽:指水藻。
④凛冽(lǐn liè):极冷。
⑤跧(xī):蹲伏。
⑥衣敝:衣着破旧。
赏析:
此诗以“初冬”为背景,写羁旅思归之情。全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诗中“北风”“大荒”“晨霜”“陨群木”“天宇”“河水”等都是北方特有的自然物象,写尽了边塞荒寒凄冷的景象,从而营造了一种凄清苍凉的氛围。诗中“候雁”“蛰虫”都是北方特有的动物形象,“侯雁常悲鸣”“蛰虫已跧伏”更是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衣敝逢岁暮”,更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苦表露无遗。最后两句写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衣敝逢岁暮”既是对前文的照应,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同时,也透露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这首诗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远,情感细腻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