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头扑扑乱鸦飞,小叔敲门昏晚归。
今年输租足官布,机中馀剩有冬衣。
唤妇下厨儿宰鸭,言语欣欣笑相答。
阿婆点灯翁领孙,长幼团栾举杯酌。
君不见有身莫作城市人,分门割户终日论。
钱高北斗谊若薄,看来何似田家贫。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乾元二年(759)春作的,时值关辅饥馑,流民转徙,诗人忧国恤民,有感而发。
首联点出时间与环境:树头乱鸦飞,小叔敲昏了门;天已黄昏,说明此时已是农事活动结束后的时间。“输租”指交纳赋税、租谷。《旧唐书·食货志》载:大历十四年(779年),天下赋敛钱物以助军资,每亩约纳一斗二升。至德元载(756年),每亩又增为二斗四升,至乾元元年(758年),再增至三斗五升,即每亩纳租三斗五升,合今之1.2公斤。“机中馀剩”是指农家在织布机上织出的剩余布匹。杜甫写此诗时,正是关辅一带发生严重的饥荒,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诗人用“输租”、“机中馀剩”,形象地表现农民生活的艰难。颔联描绘了丰收后农民的生活情景:家家户户都把余粮卖了,换取了钱帛,买回布匹和冬衣来御寒。“机中馀剩”既指布匹,也指棉袄等冬季服饰。这一句写出了农民丰收后的富足景象。颈联描写了农民家庭生活中的温馨场面:妇女忙着下厨做饭,男子则宰杀鸭鹅。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举杯痛饮,其乐融融。尾联指出:人们不要把自己比做城市里的富人,而要像乡村的贫苦百姓那样过着朴素的生活。因为只有过简朴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作者通过对比的方式表明:与其生活在富贵之中,不如生活在贫穷之中。这种思想反映了当时广大民众的愿望和社会现实。同时,诗人还希望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减轻百姓的负担。
此诗采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但内涵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