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如带长,生于阿娘墓。
不见墓中人,但见墓上树。
【注释】
春日上高桥阡:春天来到高桥,踏着青草走向阡陌。阡陌,古代道路纵横交错的样子。
长:长出。
阿娘墓:指诗人的母亲的坟墓。
不见墓中人:看不到墓中的亲人。
但见墓上树:只见墓旁的树木。
【赏析】
《春日行》,即《春日行题苏家小像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所作。这首诗写于诗人客居四川成都时,当时他已五十四岁。诗以“春日”为题目,却与通常的描写春天的景物不同,没有对明媚的春光、绚丽的百花、盛开的鲜花、嫩绿的杨柳等作具体的描绘,而是着重从视觉的角度来刻画春天的景象。诗人把春天比做一条长长的青带子,从他的故乡飘荡到远方。这条青带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原来来自诗人母亲的墓地。在春天到来的时候,诗人怀着怀念母亲之情,沿着青带子的方向去寻访母亲的墓地。诗人在寻觅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的只是墓上的一棵棵新长出的树木。这棵树就是诗人母亲的坟头生长出来的树。诗人用这样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表达了他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也寄托了自己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此诗一反前人多写春景的惯例,不写花红柳绿,只写青青的草,写草就写到墓边;二反前人多写离愁的惯例,不说自己的离愁别绪,却说看到墓边的树,说它代替了死去的人,表达对母亲无限的思念之情。这种写法很新颖,很有独创性,也很有感染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