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石搜林弃樗散,不材何敢玷簪裾。
家贫粗有千金帚,国难曾无一箭书。
今日总戎师管葛,明时徵士用严徐。
野人不作功名念,欲效陶朱共养鱼。
【注释】
自叹:诗人以“自叹”开头的诗作,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无奈和内心的悲愤。
匠石:指木匠雕刻技艺高超的人,此处借指能工巧匠。
弃樗散:指舍弃无用之物,比喻抛弃无用之人。
不材:指不成材,没有能力的人或物。
玷簪裾:玷污了帽沿。簪是古代男子戴在头发上的一种长针,用以固定发髻。
家贫:家境贫穷。
千金帚:形容家中有一把价值千金的扫帚。
国难:国家危难。
总戎师管葛:总领军队,掌管军事。管葛是春秋时期的两位著名将领,此处泛指有才能的军事家。
明时:指清明的时代。
徵士:古代指应征为官的人才,也泛指隐士。
陶朱:指商人范蠡,他改名为陶朱公,后成为富商大贾。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诗人用“自叹”作为开头,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无奈和内心的悲愤。
诗的前两句写自己出身贫寒,却有着一颗追求正义的心。他用“弃樗散”来比喻自己舍弃了那些无用之人,而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诗的中间两句则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危难的忧虑。他认为,在这个混乱的时代里,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没有被重用,而那些无能之辈却占据着高位。这种现实让他感到痛心疾首,也让他对这个社会充满了失望。
诗歌的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理想。他认为,自己虽然出身贫寒,但依然怀揣着一颗追求正义的心。他希望能够像陶朱公那样,成为一名能够为国家作出贡献的贤士。这种理想虽然看似遥不可及,但却是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自我感叹,表达了他对世事的无奈和内心的悲愤,同时也展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同时,它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即使身处困境,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为了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