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林竹树疏,灵鹫古僧居。
净几陈斋器,名函贮梵书。
澄观诸相外,幽咏六时馀。
每到成清坐,尘根亦自除。
游灵鹫寺
香林竹树疏,灵鹫古僧居。
净几陈斋器,名函贮梵书。
澄观诸相外,幽咏六时余。
每到成清坐,尘根亦自除。
注释:
- 香林竹树疏:香林,指的是灵鹫山的竹林和树木。竹树疏,意味着竹林和树木稀疏。
- 灵鹫古僧居:灵鹫,是佛教中的一座山峰,这里指代灵山。古僧居,指的是古老的寺庙僧人居住的地方。
- 净几陈斋器:净几,意为干净的桌子。陈斋器,指的是摆放在干净的桌子上的斋具。这里可能是指僧人用来用餐或修行的工具。
- 名函贮梵书:名函,意为有名的箱子。贮梵书,指的是存放着佛教经文的书籍。
- 澄观诸相外:澄观,意为清澈地观察。诸相,指的是世间万物的现象和状态。观,意为观察。这里可能是指通过观察世间万物的现象和状态来达到心灵的清净。
- 幽咏六时余:幽咏,意为寂静地吟咏。六时,指的是古代计时的一种方法,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对应一定的时间长度。余,意为多余的。这里可能是指通过吟咏佛经来度过多余的时间,达到心灵的清净。
- 每到成清坐:每,意为每次。到,意为到达。成清坐,指的是坐在一个清净的地方。这里可能是指每次到达一个地方后,都要找到一个清净的地方进行修行或冥想。
- 尘根亦自除:尘根,指的是世俗的烦恼和执着。亦,意为也。自除,指的是自己消除。这里可能是指通过修行和冥想,可以消除世俗的烦恼和执着,达到心灵的清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灵鹫寺的场景。首句“香林竹树疏”描绘了灵鹫寺周围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宁静、清新的感觉。第二句“灵鹫古僧居”则点明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即为了参访古寺和拜访古僧。接下来的两句“净几陈斋器,名函贮梵书”进一步描述了灵鹫寺内的环境和氛围。诗人用“净几”、“陈斋器”等词汇,形象地描绘了寺院内干净整洁、井井有条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僧人的生活简朴、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而“名函贮梵书”则进一步揭示了僧人对佛教经典的热爱和虔诚。接下来两句“澄观诸相外,幽咏六时余”则是诗人对心灵境界的描绘和追求。这里的“澄观”和“幽咏”都是禅宗修行的重要方式,它们强调的是对世界的洞察和对内心的静默。而“诸相外”和“六时余”则分别表达了超越物象和超越时间的修行境界。最后两句“每到成清坐,尘根亦自除”则是诗人对此次游览的总结和感悟。这里的“成清坐”指的是找到一个清净的地方进行修行或冥想,而“尘根亦自除”则表达了通过修行和冥想,人们可以消除世俗的烦恼和执着,达到心灵清净的境界。整首诗通过对灵鹫寺内外景象的描绘和对心灵境界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理解和向往。同时,诗中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