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锁幽寂,窗虚夜气清。
松风醒酒病,蕉雨应棋声。
老子来分榻,山人劝避名。
避名何处去,烟浪五湖生。
【解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写于作者任处州通判时。诗人借景抒怀,以景语作结,抒发了避世之思。“烟浪五湖生”即“避名何处去?烟浪五湖生”,意思是说:我如今要到哪里去呢?只有烟波浩渺的五湖才能容得下我了。“避名何处去”句中的“名”,指名利。“避名”句中的“名”“山人”都是隐者之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如今要到什么地方躲避名利呢?只有烟波浩渺的五湖才能容得下我了。“老子来分榻”句中的“榻”指床铺。“老子”即老子,道教创始人李耳,这里借指作者。这句的意思是说:老子来了,我要在他那床铺上安歇一下。“山人劝避名”句中的“山人”指隐士或隐居山林的文人雅士等。这里的“山人”是指作者自己而言。这句的意思是说:你这位山人,劝我也回避功名吧。这四句大意是:万木葱茏,幽深寂静;夜气清冷,窗户虚掩。松风吹拂着我的酒病,蕉叶摇曳着应和我的棋声。老子来了,我在那床铺上安歇一下;隐者劝说我,还是避开功名吧!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写于作者任处州通判时。诗人借景抒怀,以景语作结,抒发了自己的退隐之情。
诗一开头便点出题目中的“通真观”。据《旧唐书.张志和传》记载,通真观是唐代道士张志和所建,位于浙江杭州西湖之畔,故亦称“杭州通天宫”。诗人在诗中写到:“万木锁幽寂,窗虚夜气清。”这是对观内环境的具体描绘:“万木锁幽寂”,“窗虚夜气清”,写出了观内的宁静、幽雅与清凉。“万木”,形容树木之多,树荫浓密,遮蔽住了整个院落。“锁”字用得极妙,把树木的浓密与幽静巧妙结合起来,使人感到这里仿佛是个与世隔绝的世界。“窗虚夜气清”中的“窗虚”,既指门窗虚掩,又暗示着空无一人,从而更突出了环境的清静。“夜气清”三字写出了夜色的清冷、寂静,给人以静谧安详的感觉。这两句既是对观内环境的描写,又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第二联“松风醒酒病,蕉雨应棋声”,承接第一联,由写观外的环境转入写观内的活动。“松风醒酒病”,是说松林的风吹拂着酒意,使酒醉之人醒来。“蕉雨”是比喻。古人常爱用蕉叶来比喻棋局上的风雨变化,此句即指下棋时雨点般落下的棋子。这两句的意思是:松林里吹来的风使我酒醒,下棋时的雨水声似乎也在催促着棋局的变化。
第三联“老子来分榻,山人劝避名”,紧承第二联,进一步写观内的生活场景。“老子来分榻”,是说老子来了,要在那床铺上休息。“山人”指隐士、隐者。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子来了,我要到他的床上安歇一下;隐者也在劝说我,还是避避名吧!“老子”在这里是泛指,并非实指某个历史人物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问老子(李耳)“礼”的作用如何。老子回答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吾言甚易行,甚易为也,其卒难为,惟大人为能行之。”孔子听了这话后感叹地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老子的话表明他对礼教十分反感,因而他来此“分榻”,大概是为了避开名教的羁绊。“山人”也是借指隐者,他们劝人避名,是因为他们看透了世俗名利的虚幻,认为只有归隐山林才是人生真正的归宿。
尾联“避名何处去?烟浪五湖生”,照应题目中的“通真观”。“五湖”即太湖。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究竟要到什么地方去逃避名缰利锁呢?只有烟波浩渺的太湖才有容身之处。
这首诗是作者任处州通判时所作。诗人借景抒情,以景语作结,抒发了自己退隐之情。全诗语言朴素,风格清新自然,意境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