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节苍骨耸,腻肤黄玉温。
苔间时卓地,月下屡敲门。
持赠松庐老,携寻水竹村。
归来倚空壁,夜气与俱存。
筇竹杖赠天圣长老仁公仁有诗次其韵瘦节苍骨耸,腻肤黄玉温。
苔间时卓地,月下屡敲门。
持赠松庐老,携寻水竹村。
归来倚空壁,夜气与俱存。
注释:
筇竹杖:用筇竹子做的拐杖。
天圣:宋仁宗年号(1023~1063)。
长老:对年高德劭者的尊称。
仁:指人名。
仁有:指人名。
次:作动词用,是写的意思,即作诗。
译文:
瘦长的竹子做成的拐杖挺立在瘦削的身躯旁,皮肤像黄色的玉一样细腻而温暖。
在石头上常常可以见到它的身影,月亮下经常能听见它的门扉被敲响的声音。
拿着这拐杖送给松林里住着的老和尚,又去寻找那水边竹林旁的小村庄。
回来后靠着墙壁,夜晚的气息和气息一起保存了下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去拜访一位名叫仁有的老人,他赠送给老人一根筇竹杖。诗人对这位老人十分尊敬,并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
首联“瘦节苍骨耸,腻肤黄玉温”是写筇竹杖的质地。筇竹是一种竹子,它的茎干瘦长且坚韧,皮肤厚实且光滑,就像黄玉一样。诗人用“瘦节苍骨耸”来形容筇竹杖的坚韧,用“腻肤黄玉温”来形容筇竹杖的质感。这两个形容词都形象地描绘出了筇竹杖的特性,使人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筇竹杖的质地和外观。
颔联“苔间时卓地,月下屡敲门”则是写筇竹杖在岩石或树枝上的出现。筇竹杖在岩石或树枝上常常显得突兀而有力,仿佛随时准备着发出响声。诗人用“时卓地”来形容筇竹杖在岩石或树枝上的姿态,用“屡敲门”来形容筇竹杖在月光下的声响。这两个动作描绘出了一个生动的场景,使人仿佛能够听到筇竹杖发出的声响。
颈联“持赠松庐老,携寻水竹村”则是写诗人带着筇竹杖去探望老人。诗人把筇竹杖作为礼物送给了住在松林中的老人,然后又带着筇竹杖去寻找水边的竹林村庄。这个动作展示了诗人对老人的尊敬和对他的关心。
尾联“归来倚空壁,夜气与俱存”则是写诗人回到自己的住处,感到夜晚的气息仍然存在。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老人的思念之情,因为诗人曾经带着筇竹杖去探望老人,但现在他已经不在人世了。
整首诗通过对筇竹杖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老人的怀念之情以及他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诗歌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使人不禁为之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