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窕石屋间,中有仙人躅。
说与牧羊儿,慎勿伤吾足。
【解析】
题咏,即题咏之诗。天冠山,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南。仙足岩,在天冠山中。据《太平寰宇记》载:“仙足岩有仙人迹。”故又名“仙人迹”。石屋,指洞。说与牧羊儿:告诉那个放羊儿。
【答案】
窈窕(幽深)
石屋(山洞),
中有仙人躅(zhú)。
说与牧羊儿,
慎勿伤吾足(告诫牧羊人不要踩坏我的脚步)。
窈窕石屋间,中有仙人躅。
说与牧羊儿,慎勿伤吾足。
【解析】
题咏,即题咏之诗。天冠山,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南。仙足岩,在天冠山中。据《太平寰宇记》载:“仙足岩有仙人迹。”故又名“仙人迹”。石屋,指洞。说与牧羊儿:告诉那个放羊儿。
【答案】
窈窕(幽深)
石屋(山洞),
中有仙人躅(zhú)。
说与牧羊儿,
慎勿伤吾足(告诫牧羊人不要踩坏我的脚步)。
【注释】渺渺:遥远的样子。烟波:指江湖水面的雾气和水波。盟鸥鹭:比喻与自然为友。五湖:泛指太湖一带。王侯:指权贵。管甚:何必。 【赏析】这是一首写渔父生活态度的诗,诗人以清高淡泊的情趣来描绘渔父的形象(“渔父词二首”是一组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诗的开头两句,用简洁的文字勾画出一幅渔人驾着小舟,在茫茫烟波中悠然自得地飘流的画面。“渺渺”,写出了水天相接、一望无际的辽阔景象;“烟波”
【解析】 此诗是写杭州的灵隐寺山门,“灵隐”“龙涧”指山门。前联描写灵岩寺一带的自然风光。后联写山门外的湖上月色。 译文: 龙涧回风,山谷中松涛声连着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树的影子映在湖面上。 赏析: 灵隐寺是杭州最古老的寺院,位于飞来峰下、北高峰西侧,始建于东晋。该寺历史悠久,历代高僧辈出,有“东南佛国”之美誉。诗人登临灵隐寺,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副对联。“灵隐”,点题,表明了诗人登临的目的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美景和放鹤的宁静意境。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题孤山放鹤图 其一": 这是诗的题目,指的是诗人创作的《孤山放鹤图》的第一幅画。 2. "西湖清且涟漪,扁舟时荡晴晖。": 描述了西湖的美丽景象。“清且涟漪”意味着湖水清澈透明,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扁舟时荡晴晖”则描绘了小船在阳光照耀下轻轻摇曳的景象。 3. "处处青山独往,翩翩白鹤迎归。":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神宗元豐元年(西元一零七八年)二月十二日在徐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内容描写了作者与友人欢聚的情景。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 满捧金卮低唱词 - “满捧金卮”:意思是捧着满满的一杯酒(卮),这里的“卮”指的是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 “低唱词”:低声吟唱着诗词。 第二句:尊前再拜索新诗 - “尊前”:指酒席前的酒杯。 - “再拜”:再次下拜,表示尊敬。 -
浪淘沙令 今古几齐州,华屋山丘。 杖藜徐步立芳洲,无主桃花开又落,空使人愁。 波上往来舟,万事悠悠。 春风曾见昔人游,只有石桥桥下水,依旧东流。 赏析 这首词作于南唐后主李煜被囚汴京期间,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内心感受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在失去故国后的孤独与哀愁。词中的“帘外雨潺潺”不仅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意解读 首句“今古几齐州”
【译文】: 潮汐的起伏何时能停息。送别的人已衰老。 消沉的心情是无穷无尽的。都在长空、淡淡鸟儿飞中。 海门几处绿青山很矮小。望极烟波渺渺。 何时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东方日出时。 【注释】: 1. 虞美人:词牌名,又名“春如锦”、“一斛珠”等。 2. 浙江舟中作:在浙江江面上作的一首词。 3. 潮生潮落何时了:潮水涨起又退下,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潮生潮落,指潮汐涨落。 4. 断送行人老
虞美人 池塘处处生春草。芳思纷缭绕。 醉中时作短歌行。无奈夕阳、偏旁小窗明。 故园荒径迷行迹。只有山仍碧。 及今作乐送春归。莫待春归、去后始知非。 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又名“秋蕊香”、“南乡子”等。 池塘处处生春草:春天的池塘里到处都是新生的绿草。 芳思纷缭绕:心中充满了对春天的喜爱和思念。 醉中时作短歌行:在醉酒的状态下吟唱着短歌。 无奈夕阳、偏旁小窗明:但可惜的是
注释: 1. 东吴震泽州:东吴,指的是古代的吴国,震泽州,是现在的苏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住在东吴的震泽州。 2. 烟波日日钓鱼舟:烟波,指的是烟雾弥漫的水波,日日,表示每一天,钓鱼舟,是指渔船。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在烟雾弥漫的水波中每天都要坐渔船去钓鱼。 3. 山似翠,酒如油:山似翠,是指山的颜色像翠绿色,酒如油,是指酒的颜色像油一样亮。这句诗的意思是山上的颜色像翠绿色,酒的颜色像油一样亮。 4.
注释: 1. 昔年曾到孤山,苍藤古木高寒。 2. 想见先生风致,画图留与人看。 译文: 曾经来到过孤山,看到苍老的树木和藤蔓,它们高大而寒冷。 想象着先生的风度,他的画作让人欣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观察画面中的景物,抒发了自己的情感。首句“昔年曾到孤山”,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到过孤山的经历,孤山上有苍老的树木和藤蔓,给人一种高大而寒冷的感觉。次句“苍藤古木高寒”
注释: 春风:春天的风。阆苑:指仙境。三千客:形容客人很多,有三千人之多。 明月:明亮的月光。扬州第一楼:指扬州城楼上的观景楼。 赏析: 这首春联以春风、明月为背景,赞美了扬州城的景色。上联“春风阆苑三千客”,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象:在阆苑(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居所)中,有三千个客人正在欣赏春天的气息。下联“明月扬州第一楼”,则描绘了扬州城的美景:在明月之下,有一座观景楼,是扬州城中最美丽的建筑
【注释】 天冠山:在今安徽当涂。 凤山:指凤凰山(又名凤形山,在今安徽含山县东南)。 山鸡:即野鸡。 饮啄琪树:吃山中的花草,饮山泉之水。 琪树:美玉。 照影:照映在水中的影。 寒潭:清冷的深水潭。 翔集:飞翔聚集。 落花:飘落的花瓣。 闲:安闲,自在。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山鸡生活的五言绝句。首句“山鸡爱羽毛”,点出所咏对象——山鸡。次句“饮啄琪树间”,描绘了山鸡的生活习性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十七 月岩 月岩如偃月,风泉洒晴雪。 仙境在人间,真成两奇绝。 【注释】: “月岩”即“月岩洞”。 “如偃月”是说月亮的形状酷似半月。 “风泉”指清凉的泉水。 “洒晴雪”指泉水像雪花一样洒落。 “仙境”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两奇绝”形容这处风景既神奇又绝妙。 【赏析】:“月岩如偃月”写月岩的外形,用一个“如”字点明。“风泉洒晴雪”写洞中泉水,以“洒”字写出泉之流泻
【注释】 天冠山:在安徽歙县。老人峰:在黄山南端,海拔1864米。稽首:叩头,拜见。南极:即“北辰”,北斗星之柄,古人认为北极星居其上。苍苍:高远、广大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乾隆年间游览黄山时所作。诗中赞美了老人峰巍峨壮丽的景色,以及山中云雾弥漫、变幻莫测的神奇景象。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语言和技巧的能力。这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诗歌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诗句;然后要反复咏叹诗歌的语言,体会其音韵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唐”字,这里指唐代,即天冠山所在的时代背景。 “苍藓”,指青苔。 “老君碑”,指老子的石刻像,在鬼谷岩前。 【答案】 译文: 鬼谷岩前的石头上,唐代的字句显得特别奇妙。什么时候能够拂去青苔,细细观赏老君的石碑?
诗句如下: 石壁何空洞,中有风泠然。 安知列御寇,不向此中仙。 注释:石头的洞穴多么宽广无垠啊,其中传来一阵清凉的声音。谁能想到列子御寇会在这洞里修炼成仙呢? 赏析: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在这首诗中,他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石壁的空旷与洞穴中的风声,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仙人境界的向往。同时,也借“列御寇”这一典故
【注释】 钓台:位于浙江桐庐县西北的富春江边。 咄(duō)哉:赞叹之声,表示惊讶。 羊裘:指羊皮袍,泛指贫寒之服。 调:声调,这里指志趣。 【赏析】 天冠山是道教名山,在今浙江省桐庐县西北富春江畔。唐代诗人元稹曾作《天台秋夜闻钟》诗:“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塔中僧一室,花里道家桥。云自闲门过,风从暗井吹。秋山入远烧,明发望乡遥。”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写诗人在天台山中听到僧人敲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