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困人恒作恶,开卷惊看雪满楼。
安得眼前有此屋,仍呼陶谢与同游。
【注释】
雪景:即《雪霁登吴公亭》诗题。朱锐,字方叔,号潜斋,宋元间人,工书法。此诗为作者晚年所作。安得:哪里能得到。
【赏析】
《题朱锐雪景》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在欣赏了一幅写雪的画作之后,又写了一首诗来赞颂画家。诗人赞美画家的技艺,认为画家的画能让人忘记尘世的纷扰,仿佛进入仙境一般。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尘埃困人恒作恶,开卷惊看雪满楼。
安得眼前有此屋,仍呼陶谢与同游。
【注释】
雪景:即《雪霁登吴公亭》诗题。朱锐,字方叔,号潜斋,宋元间人,工书法。此诗为作者晚年所作。安得:哪里能得到。
【赏析】
《题朱锐雪景》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在欣赏了一幅写雪的画作之后,又写了一首诗来赞颂画家。诗人赞美画家的技艺,认为画家的画能让人忘记尘世的纷扰,仿佛进入仙境一般。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注释】渺渺:遥远的样子。烟波:指江湖水面的雾气和水波。盟鸥鹭:比喻与自然为友。五湖:泛指太湖一带。王侯:指权贵。管甚:何必。 【赏析】这是一首写渔父生活态度的诗,诗人以清高淡泊的情趣来描绘渔父的形象(“渔父词二首”是一组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诗的开头两句,用简洁的文字勾画出一幅渔人驾着小舟,在茫茫烟波中悠然自得地飘流的画面。“渺渺”,写出了水天相接、一望无际的辽阔景象;“烟波”
【解析】 此诗是写杭州的灵隐寺山门,“灵隐”“龙涧”指山门。前联描写灵岩寺一带的自然风光。后联写山门外的湖上月色。 译文: 龙涧回风,山谷中松涛声连着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树的影子映在湖面上。 赏析: 灵隐寺是杭州最古老的寺院,位于飞来峰下、北高峰西侧,始建于东晋。该寺历史悠久,历代高僧辈出,有“东南佛国”之美誉。诗人登临灵隐寺,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副对联。“灵隐”,点题,表明了诗人登临的目的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美景和放鹤的宁静意境。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题孤山放鹤图 其一": 这是诗的题目,指的是诗人创作的《孤山放鹤图》的第一幅画。 2. "西湖清且涟漪,扁舟时荡晴晖。": 描述了西湖的美丽景象。“清且涟漪”意味着湖水清澈透明,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扁舟时荡晴晖”则描绘了小船在阳光照耀下轻轻摇曳的景象。 3. "处处青山独往,翩翩白鹤迎归。":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神宗元豐元年(西元一零七八年)二月十二日在徐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内容描写了作者与友人欢聚的情景。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 满捧金卮低唱词 - “满捧金卮”:意思是捧着满满的一杯酒(卮),这里的“卮”指的是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 “低唱词”:低声吟唱着诗词。 第二句:尊前再拜索新诗 - “尊前”:指酒席前的酒杯。 - “再拜”:再次下拜,表示尊敬。 -
浪淘沙令 今古几齐州,华屋山丘。 杖藜徐步立芳洲,无主桃花开又落,空使人愁。 波上往来舟,万事悠悠。 春风曾见昔人游,只有石桥桥下水,依旧东流。 赏析 这首词作于南唐后主李煜被囚汴京期间,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内心感受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在失去故国后的孤独与哀愁。词中的“帘外雨潺潺”不仅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意解读 首句“今古几齐州”
【译文】: 潮汐的起伏何时能停息。送别的人已衰老。 消沉的心情是无穷无尽的。都在长空、淡淡鸟儿飞中。 海门几处绿青山很矮小。望极烟波渺渺。 何时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东方日出时。 【注释】: 1. 虞美人:词牌名,又名“春如锦”、“一斛珠”等。 2. 浙江舟中作:在浙江江面上作的一首词。 3. 潮生潮落何时了:潮水涨起又退下,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潮生潮落,指潮汐涨落。 4. 断送行人老
虞美人 池塘处处生春草。芳思纷缭绕。 醉中时作短歌行。无奈夕阳、偏旁小窗明。 故园荒径迷行迹。只有山仍碧。 及今作乐送春归。莫待春归、去后始知非。 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又名“秋蕊香”、“南乡子”等。 池塘处处生春草:春天的池塘里到处都是新生的绿草。 芳思纷缭绕:心中充满了对春天的喜爱和思念。 醉中时作短歌行:在醉酒的状态下吟唱着短歌。 无奈夕阳、偏旁小窗明:但可惜的是
注释: 1. 东吴震泽州:东吴,指的是古代的吴国,震泽州,是现在的苏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住在东吴的震泽州。 2. 烟波日日钓鱼舟:烟波,指的是烟雾弥漫的水波,日日,表示每一天,钓鱼舟,是指渔船。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在烟雾弥漫的水波中每天都要坐渔船去钓鱼。 3. 山似翠,酒如油:山似翠,是指山的颜色像翠绿色,酒如油,是指酒的颜色像油一样亮。这句诗的意思是山上的颜色像翠绿色,酒的颜色像油一样亮。 4.
注释: 1. 昔年曾到孤山,苍藤古木高寒。 2. 想见先生风致,画图留与人看。 译文: 曾经来到过孤山,看到苍老的树木和藤蔓,它们高大而寒冷。 想象着先生的风度,他的画作让人欣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观察画面中的景物,抒发了自己的情感。首句“昔年曾到孤山”,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到过孤山的经历,孤山上有苍老的树木和藤蔓,给人一种高大而寒冷的感觉。次句“苍藤古木高寒”
注释: 春风:春天的风。阆苑:指仙境。三千客:形容客人很多,有三千人之多。 明月:明亮的月光。扬州第一楼:指扬州城楼上的观景楼。 赏析: 这首春联以春风、明月为背景,赞美了扬州城的景色。上联“春风阆苑三千客”,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象:在阆苑(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居所)中,有三千个客人正在欣赏春天的气息。下联“明月扬州第一楼”,则描绘了扬州城的美景:在明月之下,有一座观景楼,是扬州城中最美丽的建筑
春事匆匆转眼过 满城流水绿阴多 西园总有红千叶,尘土埋头奈尔河 注释:春天的事务匆匆而过,转眼间就过去了;满城的流水潺潺,绿树成荫。在西园里,总能看到红色的樱花盛开,仿佛被灰尘覆盖一般。然而即便如此,也掩不住那奈尔河的河水,依然流淌着。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通过对流水、绿阴、红樱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诗人用“春事匆匆转眼过”表达了对春天流逝的无奈感伤
【解析】 此诗为作者归隐湖上之后,对官场生活的感慨之作。全诗语言平实、浅近,但意境深远。“明时官府初无事”是说在太平盛世,当官的人应该多做些有益于民的事情。可是作者却觉得自己“非才自觉忙”,自己没有能力做更多事情,只能白白浪费自己的才华。“奔走尘埃竟何补,故园松菊久应荒”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无用功的愤懑之情,也表现了自己归隐的决心。 【答案】 (1)莫:不要。 (2)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结合题目中的要求和提示,进行分析、解读,最后写出自己个性化的译文和赏析。注意翻译要忠于原意,不漏掉重要信息,理解要准确。此题要求“逐句释义”,考生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关键词语的解释。“政恐前呵惊白鹭”中的“政”通“正”,“呵”是“吹打”,意思是:恐怕前面的人正在吹打芦笛惊吓白鹭。“款段”是古代的一种马名
【注释】 湘帘:湘妃竹帘。湘妃,指舜帝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说为湘水女神。疏织:稀疏地编织。浪纹:指波浪般的纹理。白苎:白色的苎麻布。裁:剪断。暑气微:指夏天的暑气已经消退。庭:庭院,院落。日长:太阳高升。宾客退:客人都回家去了。绕池:环绕着水池。芳草:指香草,这里指荷花。燕交飞:燕子在池塘中飞舞。 【赏析】 这是一首写夏日闲居生活的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湘妃竹帘、白苎新裁、庭院日长的景象
诗句原文: 古墨轻磨满几香,研池新浴照人光。 北窗时有凉风至,闲写黄庭一两章。 注释: - 在古时候,人们用墨的时候会轻轻磨擦来使其变得均匀,然后涂抹在纸上形成文字或图案。这种过程使得墨水的香味弥漫在整个房间中。 - “研池”指的是用来研磨墨汁的池子,“新浴”形容新近洗浴过,因此池水清澈透明。这些新鲜的墨汁在水中形成了美丽的反光,映照着人的面庞,增添了一份温馨和雅致。 -
“绕屋扶疏竹树清,飞飞燕雀共生成。”这句诗出自元代赵孟頫的《即事三绝·其三》。下面将依次解释这首诗的每一句: 1. “绕屋扶疏竹树清”:描述了围绕屋子生长着茂密的竹子,这些竹子郁郁葱葱,清新脱俗。 2. “飞飞燕雀共生成”:燕子和麻雀在空中飞翔,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场景。 3. “贫家自笑无金弹”:尽管环境优美,但诗人却对自己家中贫穷的状况感到自嘲。 4. “数树枇杷总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