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行抵燕南,独夜车轧轧。
斜月耿流光,繁星动天末。
逶迤出深壁,仿佛见城阙。
击柝接耳闻,哀笳向晨发。
维时重围解,二镇兵祸结。
吞噬徇乃私,边隅忍流血。
防虞此何谓,国耻殊未雪。
感此意惘然,悲歌激林樾。

译文:

客行抵燕南,独夜车轧轧。
客行抵达燕南的夜晚,车轮轧轧声声。
斜月耿流光,繁星动天末。
月光倾斜照耀着大地,星辰点缀在天际的尽头。
逶迤出深壁,仿佛见城阙。
曲折前行穿过山壁,似乎看到了城墙和城门。
击柝接耳闻,哀笳向晨发。
敲打着更鼓,听着远处传来的凄凉悲笳声,伴随着曙光初现。
维时重围解,二镇兵祸结。
当时正是敌军被解除包围之时,北方两个镇守的军队也陷入了战乱之中。
吞噬徇乃私,边隅忍流血。
为了私人的利益,他们不顾百姓的痛苦而屠杀无辜。
防虞此何谓,国耻殊未雪。
为什么要这样做?国家的耻辱还未洗清。
感此意惘然,悲歌激林樾。
感慨之余,我不禁唱起了悲壮的歌,歌声回荡在树林之间。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夜晚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痛苦和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首两句“客行抵燕南,独夜车轧轧”设定了时间和地点,营造了一种孤独、寂静的氛围。随后,诗人通过“斜月耿流光,繁星动天末”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神秘的夜空图景,同时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接下来的诗句中,“逶迤出深壁,仿佛见城阙”通过描写曲折的道路和隐约可见的城墙,传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破坏的恐惧。接着,“击柝接耳闻,哀笳向晨发”则进一步展现了战争中人们的痛苦与无奈。这些描述都充满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的后半部分开始转向更深层次的思考。“维时重围解,二镇兵祸结”揭示了战争背后的原因——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国家利益。“吞噬徇乃私,边隅忍流血”则直接批评了这种行为,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最后,“防虞此何谓,国耻殊未雪”一句更是深刻地指出了战争的根本原因——未能洗净国家的耻辱。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强烈反感和对和平的向往。通过对夜晚、月亮、星星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战争带来的恐怖与和平生活的美好进行了对比,从而更加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和平的渴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