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到扬雄宅,徘徊至夕晖。
那知三宿别,竟作九原归。
许剑嗟何及,悬床事已非。
祇应重过日,独泣向空扉。

诗句解析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扬雄宅徘徊的情景,表达了对杨大章先生的深深怀念和哀悼。诗中通过夜晚的景色、告别的场景以及墓地的凄凉,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译文

我走到扬雄的住所,徘徊到了夕阳西下。我没想到我们分别只有三天,竟然成了永别的结局。曾经佩剑相赠,如今只能空怀惋惜;曾经共度良宵,现在只剩回忆。只愿再次经过此地,独自对着空荡的门扉哭泣。

赏析

这首诗通过“近到扬雄宅”“那知三宿别”等句,描绘了诗人对杨大章先生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通过夜晚的景色和告别的场景,表达了与杨大章先生离别时的哀伤和不舍。结尾处“许剑嗟何及,悬床事已非”更是将诗人的遗憾和悲痛表达得淋漓尽致。整首诗以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杨大章先生的深切思念和哀悼。

诗歌背景

此诗作于元末明初时期,戴良(1317-1371),字叔能,浦江(今属浙江)人。他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诗歌创作方面,被誉为“元末明初第一诗人”。

结语

《哭杨大章先生二首·其二》这首诗不仅是对杨大章先生的深情缅怀,也是对那个时代动荡不安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通过对杨大章先生逝世后的场景描写,诗人表达了对逝者的无尽追思和对未来的无限期许。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元末明初时期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友情、生命、命运的深深感慨,同时也体现了元末明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生存状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