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锡游兹地,过从动隔年。
已无离别想,那有去来缘。
心事青山外,禅机白石前。
偶来非道意,敢借慧灯燃。
【注释】
杖锡:手执锡杖,指佛教徒的游方。兹:这。过从:往来。动隔年:一年中难得相见几次。那有去来缘:哪里有什么离别和归来的原因呢?心事:思念之情。青山外:山外,即山之外的地方,指隐居之地。禅机:禅宗的道理。白石前:白色石头上,这里比喻禅师的座席。道意:禅宗的宗旨。慧灯燃:佛家称智慧为“慧灯”,这里的“慧灯”指禅宗所倡导的觉悟本性之明灯。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与止公在文溪的一次偶遇。首句写他来到访止公的居处,次句写他们之间的交往非常稀少,三四两句写自己对止公没有思恋之情,五六两句写自己与止公之间没有往来之因,七八两句说自己来此并不是为了拜访止公,而是为了借止公的慧灯点燃自己的心灯。
作者与止公相遇后,彼此都感到惊喜,但两人都是出家人,见面少,所以作者说“杖锡游兹地,过从动隔年”。他们虽然久别重逢,但没有太多的言语交流,所以作者说:“已无离别想”。既然没有分别,也就没有归期,所以作者说:“那有去来缘”。
接着两句,作者把笔触由远及近,写自己在山外的幽静之处,思念止公。因为止公住在深山之中,所以作者只能从远处眺望他,而无法亲自去拜访他,因此作者说“心事青山外”。
接下来三句话,写止公与作者之间没有来往之因。作者认为,由于自己与止公都没有修到一定的境界,所以不能互相理解,因此作者说:“禅机白石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们彼此都还没有领会到禅宗的根本宗旨。
最后两句,作者说自己这次来访并非出于道意,而是借用了止公的慧灯。作者认为,止公虽然已经领悟到了禅宗的本质,但仍然保持着一颗平常的心,不为世俗所迷惑。因此,作者希望借助止公的慧灯来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首诗通过写访止公的偶遇和交谈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止公的敬仰之情和对禅宗宗旨的向往之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追求真理、渴望成佛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