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头莫为热中鸣,且作松风入耳清。
火候抽添成别调,汤痕深浅变秋声。
谁知冷暖情难尽,自恨炎凉诉不平。
何用绛唇吹玉管,纤簧低咽夜三更。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杨载的作品,名为《瓶笙》。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炉头莫为热中鸣,且作松风入耳清。
注释:在炉头不要发出因为火旺而发出的声响,让风吹过你的耳朵带来清爽的感觉。
赏析: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形成对比,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与向往。火候抽添成别调,汤痕深浅变秋声。
注释:火候的增减会改变菜肴的味道,汤的颜色深浅也会随着烹饪过程产生变化,这些变化都像是秋天的声音一样。
赏析:这里的“别调”和“秋声”都是比喻手法,用来形容事物变化后的新奇与美感。诗人通过烹饪的过程来比喻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谁知冷暖情难尽,自恨炎凉诉不平。
注释:谁能真正知道冷暖的变化是无法完全掌握的?我也痛恨那些因天气炎热或寒冷而产生的不公平现象。
赏析: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中无常和不公的感慨,以及对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无奈。诗人通过表达自己对这些复杂现象的不满和愤懑,展现了其深沉的情感世界。何用绛唇吹玉管,纤簧低咽夜三更。
注释:为什么还要用红嘴唇吹着玉管,让它们发出微弱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里呢?
赏析:最后一句“夜三更”点明了时间背景,暗示诗人可能是在深夜时分有所感怀。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孤独、沉思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时刻流逝的无奈和珍惜。
整首诗以炉边烹煮的场景为背景,通过对火候、颜色等细节的描述,以及对于冷暖变化、世态炎凉等人生哲理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和丰富的情感。